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雙鴨山
搜 索
雙鴨山: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現資源、生態、社會成效『齊頭並進』
2023-07-12 14:16:00 來源:東北網-雙鴨山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7月12日訊 近年來,通過實施生態修復項目和立體式巡護模式等多種措施,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資源成效、生態成效和社會成效方面取得了『齊頭並進』的良好效果。

  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三江平原腹地,距離寶清縣城70公裡。屬於內陸沼澤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總面積2萬公頃,地貌特征為『兩草一水七分葦』,是二十世紀50年代開墾北大荒時幸存的一塊原始沼澤地,也是三江平原上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原始濕地之一。

  保護區共有高等植物349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植物1種——貉藻,國家Ⅱ級保護植物2種——野大豆和蓮;脊椎動物305種,其中鳥類236種,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有丹頂鶴、白頭鶴、白枕鶴、東方白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玉帶海雕等9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鳥類有白琵鷺、白額雁、大天鵝、鴛鴦、白尾鷂、鵲鷂、紅腳隼等47種。保護區2000年4月晉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1年9月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同年寶清縣被授予『中國·白琵鷺之鄉』稱號。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濕地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在精心組織好濕地保護法學習貫徹的同時,積極開展各類普法宣傳和濕地教育宣傳活動20餘次。先後發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等普法宣傳單3萬份,發放普法手冊1萬冊,開展普法專題培訓10次,教育群眾近2萬人次。全面實現以『制度』管人。

  認真做好濕地分級管理及濕地名錄制度的落實。作為國際重要濕地,七星河保護區分為實驗區、緩衝區和核心區,依法設立生態保護紅線,並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嚴守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同時以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和生態環境為目標,推進濕地保護規劃編制和組織實施工作,規劃了保護區未來發展建設道路,開展生態修復項目,通過深水區、淺水區、漫灘區等不同水域的建設及連通打造魚類洄游通道,使得濕地魚類數量得到有效恢復,鳥類食物資源得到補充;建設生境恢復島嶼5座,用以恢復本地植物,鳥類繁衍、休憩,項目修復濕地面積總計4179.5畝,使植被得到有效恢復,自然環境極大改善,大量鳥類在此覓食停歇。

  在保護區外圍邊界處設立界碑、界樁五百餘個,進一步明確保護區邊界,嚴格區分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分界線,提昇管護工作巡護調查規范性、高效性;創新管理手段,購置巡護車、巡護船、無人機等設施,改變了原有的人力巡護方式,實現『水陸空』立體式巡護模式,提昇了巡護頻率及質量,對重點區域、重點位置特別是敏感位置的實行時時監控,真正做到勤監測、早發現、嚴控制;每年春秋兩季集中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濕地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用法治力量推動濕地保護法律法規落地生根。

  作為全國首批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單位,保護區通過生計替代、社區共建、生態保護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宣傳等方式,多方調動市民參與濕地保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先後開展了濕地保護修復項目、監測系統建設項目、管護能力提昇項目、退耕地塊植被恢復及監測項目、生態補水以及鳥類棲息地改造等。保護區2015年-2023年共退耕還濕12733.5畝,通過濕地生態修復,濕地保護修復力度和效果十分明顯。

  通過一系列有效措施,使七星河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得到進一步提高,七星河保護區恢復的效果、濕地生態系統動態監測能力和技術水平得到明顯提昇,保護區周邊區域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資源成效顯著。保護區資源物種變得更加豐富,2017年發現被列入國際IUCN的瀕危物種—貉藻,首次監測到貉藻,約5000株。由省內高等院校植物學專家組成的科研團隊連續2年到保護區進行深入調查,監測貉藻數量已增加到2萬餘株,這標志著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水質特別好,生態環境非常優良。且每年遷徙的白額雁集群和鶴類集群也有所增加,白琵鷺集群每年達400只左右。

  生態成效顯著。通過濕地生態修復,對維持野生物種種群的存續、篩選和改良具有重要意義,是對濕地遺傳基因庫的修復重建。開展生態修復區域的土地類型在國土三調圖斑已全部轉變為濕地類型,在濕地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近幾年,以國投項目資金和一般債券資金為主,采取自然恢復+人工恢復的模式,濕地生境得到了顯著提昇,形成了『一湖一島一塘一海』水草豐茂、水鳥翔集的生態示范區。

  社會成效顯著。以東強綜合服務區為依托,以農副產品銷售中心、民宿等為支橕,充分發揮濕地的生態帶動作用,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服務區打造成鄉村振興示范區,用生態效益帶動經濟效益。通過生態效益補償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保護區的穩定性和保護區管理水平,使其在保護自然資源和珍稀瀕危物種,提高人們的自然保護意識,開展教學、科研、科普活動,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科學交流和合作,為子孫後代保留寶貴的三江平原原始濕地自然景觀遺產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責任編輯: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