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哈陽農場圍繞智慧水利、水肥一體化,以科技化、數字化、信息化為支橕,打開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韓曉增40年如一日從事黑土地保護工作。
黑龍江日報9月6日訊 時間是最好的記錄者。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考察時強調:『要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調動農民積極性,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再次強調:『要加快綠色農業發展,堅持用養結合,綜合施策,確保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強調:『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
在2020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黑土地保護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把黑土地用好養好。』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作為極為寶貴的農業戰略資源,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是扛實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的重要物質基礎,更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耕地資源永續利用的核心任務之一,事關全局,至關重要。
我省典型黑土耕地面積1.56億畝,佔東北典型黑土區的56.1%。黑土地面積最大、保護任務最重。近年來,全省上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黑土地保護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積極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和《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在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堅持把黑土地保護與質量提昇工作作為大事來抓,落實工程、農藝、生物『三位一體』保護利用措施,持續推進黑土耕地保護和質量提昇,取得明顯成效。2022年9月,國務院將我省『聚焦黑土地保護利用築牢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作為第九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在全國范圍內通報表揚。
高位推動多措並舉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作為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黑土地肥就肥在它的黑土層。
黑龍江省黑土耕地保護協同創新推廣體系首席專家、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二級研究員韓曉增有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貓」,那麼黑土層就相當於大熊貓的心髒,土壤有機質則是大熊貓的血液。』
這些年來,為了多打糧打好糧,黑土地透支了自己的營養和健康。
『確保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龍江兒女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持高位推動,統籌謀劃,綜合施策,長效管護。根據不同土壤類型和積溫帶,因地制宜推廣以秸稈還田為核心的黑土地保護旱田『龍江模式』和水田『三江模式』,都被國家列為黑土地保護主推技術模式。
——強化工程設施建設。實施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田間灌排工程建設和田塊整治,優化機耕路、生產路布局,配套輸配電設施,改善實施保護性耕作的基礎條件。截至2022年底,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10265萬畝。
——強化技術模式推廣。持續堅持農機農藝結合,積極推廣以秸稈翻埋、碎混、少免耕秸稈覆蓋還田為核心,配套應用米豆輪作、深松整地、糞肥還田等黑土地保護利用綜合技術措施,增加土壤有機質,構建肥沃耕作層。
——強化農田生態保護。持續突出抓好黑土耕地生態環境改善,深入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累計實現主要農作物全覆蓋。
科技助力提檔昇級
保護黑土,科技先行。
近年來,我省與中國科學院深入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合作,圍繞黑土地力提昇、肥沃耕層構建開展科技攻關,打造『用得上、有影響』『推得開、留得下』的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硬核技術,構建更加成熟、有效的黑土地保護利用模式。組建黑土地保護利用專家組,開展科技攻關和技術集成,提高黑土地保護科技創新能力。
國際農業教育科學院院士韓貴清作為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黑土研究院主席,立足龍江打造國際黑土合作平臺,先後三次組織全球31個國家和歐盟的黑土地保護專家線上召開黑土保護利用高峰論壇,為我省黑土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優科技支橕。
『良醫將治之,必究病所因。』黑土保護專家們千方百計為黑土耕地把脈會診,辨癥施治。
——『定位』樣本,了解黑土退化過程。黑龍江省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有個全國最早的黑土肥力長期定位監測站及黑土資源庫,幾代人連續44年監測土壤肥力變化,保存了近50年的土壤樣本。這裡形成了完備的黑土數據庫和樣品庫,是黑土專家們非常信賴的黑土耕地寶庫。
——『CT』掃描,給黑土地建『健康檔案』。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聯合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等16家單位,在北大荒集團友誼農場開展了天空地立體監測實驗。通過『大體檢』,收集黑土地全方位『CT』掃描影像,為900平方公裡的黑土地建立一份完整的『健康檔案』。
——模式昇級,給黑土地保護建模打樣。黑龍江省黑土耕地保護協同創新推廣體系集聚黑土耕地保護方面的30餘位專家,他們致力於將『龍江模式』昇級為2.0版,將黑土地保護利用的問題聚焦到黑土層保護與糧食產能提昇,一是提高土壤培肥物質轉化為土壤有機質的效率,二是更加注重通過玉米大豆輪作提高土壤健康,生產出更加優質的綠色農產品。
——制定『標准』,為黑土地保護利用提供技術支橕。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鄒文秀團隊圍繞『龍江模式』,陸續完成黑龍江省區域內所有黑土地土壤類型肥沃耕層構建的8項地方標准制定,其中《耕地肥沃耕層構建技術規程》已經上昇為行業標准《東北黑土區旱地肥沃耕層構建技術規程》,在全國率先形成了黑土地肥沃耕層構建地方標准體系,為包含龍江在內的整個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提供了技術支橕。
長效保護久久為功
黑土地形成需要日積月累,黑土地保護也非朝夕之功,黑土『保衛戰』注定也是一場『持久戰』。
我省依托『一法一條例』,建立了黑土地長效保護機制。全面落實『田長制』,338.6萬各級田長盡職盡責,形成全領域、全要素、全覆蓋的黑土地保護態勢;持續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推進體系;堅持系統施策提昇耕地質量,積極推廣『龍江模式』和『三江模式』,配套應用米豆輪作、深松整地、糞肥還田等措施;持續強化病蟲疫情監測網點建設,更新改造施藥機械,促進農藥減量增效,嚴把廢棄物處置關口,有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為了讓更多的技術人員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乾,我省將黑土保護納入農技推廣骨乾培訓計劃,提昇基層農技人員技術服務能力。
『多年的秸稈覆蓋模式不僅增加了土壤有機質,改善了土壤生物性狀,一些地塊有了蚯蚓,還能減少土壤風雨侵蝕,玉米產量提高10%以上。』作為291農場農服公司的技術顧問,陳國建利用各種途徑推廣這項技術,『走到哪兒,就把保護性耕作推廣到哪兒。』
農民也收到了保護黑土地的實惠:大豆的蛋白質也增加了,玉米粉質、膠質的程度都增強了,收糧的商販都提前定糧,收糧價格比不實行黑土地保護的時候增加3分錢到5分錢。
在廣袤的黑土地上,加強黑土保護,綠色發展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