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行走在龍江大地上,沃野千裡,稻浪飄香,金黃的稻穗在風中搖曳生姿。
『張老師您嘗嘗這個!越嚼越香!』
腳穿長雨靴,手裡拿著一疊白紙,張帆和助手們正穿行在稻田裡,對本年栽種的水稻品種進行遴選和記錄。

剝一顆稻米,在嘴裡嚼一嚼,這是張帆最平常的選種方式。『我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從事了20多年的稻谷選種育種工作。在北方種植雜交粳稻還有一些難關需要攻克,我們在不斷研發適應北方環境溫度和栽種方式的新品種。』
慶安縣是中國優質大米之鄉。2009年,依托國家雜交水稻技術研究中心,慶安源昇河寒地水稻技術研究中心正式組建,並與袁隆平雜交水稻團隊簽訂合作協議。
育種是漫長艱難的事業。『選種要看抗病、抗倒、產量各方面表現,優中選優。為了使品種穩定,選出來的優秀品種還要再到湖南、三亞南繁加代,基本上7到8年纔會出一個品種。有時候可能種了6-8代的時候品質出現了不穩定,也只能放棄。』研究中心負責人蘭東輝介紹到。
『這個選種圃大概30多畝,栽種了一萬多份水稻品種。』說著,研究所的工作人員賈秀田帶著記者來到了『慶源-18』的選種池裡。『這稻穗兒多大,這個品種的稻子鼓溜,稻粒兒溜圓溜圓的,產量高,抗倒、抗病,不少老百姓都要買這個。』
在推動水稻育種研究工作進行的同時,慶安也努力開發稻田生態旅游項目,推動水稻新品種種植推廣,擦亮慶安大米品牌,助力鄉村振興。

來到慶安縣稻作文化生態園,記者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原來稻子還可以用來作畫!在觀景平臺俯矙,兩幅巨型稻田畫以稻為墨,以大地為紙,畫出了慶安人民身心向黨的堅定信念。乘坐觀光小火車,穿行在無際的稻田裡,空氣中彌漫著稻香,深吸一口令人心曠神怡。

慶安縣稻作文化生態園集稻作生產、觀光展示、文化旅游、娛樂體驗、美食品簽、慶安農特產展示銷售為一體。在這裡,無論是行走在棧道上,還是登上觀光塔遠眺,既能感受慶安百年稻作文化,也可以體驗千畝稻浪、天人合一的意境,認知水稻從種植到收獲的全過程,體驗田間地頭農耕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