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藏糧於地 藏糧於技?給黑土『加油』 ~豐收在望!
2023-09-15 10:24:00 來源:東北網-龍視新聞聯播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眼下在產糧第一大省黑龍江

  各地農作物陸續開始成熟

  黑土地上一片豐收在望的圖景

  近年來,全省多措並舉打出黑土地保護組合拳,為豐收打下了堅實基礎。系列報道《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看黑龍江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通過不同保護模式,讓『耕地中的大熊貓』越來越健壯,讓『中華大糧倉』越來越豐實。

  海倫市位於松嫩平原黑土地核心區。這兩天,當地的鮮食玉米迎來了收獲季。玉米歸倉後,成排的秸稈就地安家,回歸黑土。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發芽』,黑土地是地球上珍貴的土壤資源。然而連年耕作不僅導致了部分黑土耕層變薄,土壤肥力也不如從前。黑龍江黑土面積超過東北黑土區面積的一半。根據不同土壤類型和積溫帶,黑龍江探索形成以秸稈翻埋還田、秸稈覆蓋免耕等技術為主的旱田黑土保護『龍江模式』和以水稻秸稈翻埋、旋耕和原茬打漿還田為主的水田黑土保護『三江模式』。在海倫市海北鎮,2018年開始的米豆輪作、秸稈還田『龍江模式』探索已經初見成效。

  海倫市海北鎮現代農業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振濤說:『這個土壤裡是去年的豆茬,今年開始就腐爛了,腐爛之後增加土壤有機質。過去我們這地方種黃豆一畝地300斤就是最高了,現在最好的年頭能有400到500斤!』

  海倫市農業農村局農機管理股股長閆清洋說:『前年苞米茬深翻的切面,現在看已經碳化得差不多了,養分已經被土地吸收了,促進植物根系向下生長,根系紮的位置得有40多厘米。』

  中國科學院海倫生態試驗站高級工程師張志明表示,秸稈還田,土壤有機碳含量從29克/1000克提昇到34克/1000克左右,也就是土壤肥力在不斷提昇。

  不同於海倫市,龍江縣地處風沙乾旱區,黑土層較薄,不適合深翻作業。當地大力推廣秸稈覆蓋、免耕播種兩項技術。黑土地上被秸稈這個大棉被覆蓋後,不但增加了地力,還減少了風蝕水蝕的影響。這幾年,在很多農田裡,消失多年的蚯蚓回來了。用龍江縣超越現代玉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魏剛的話說,蚯蚓一年比一年多,就證明地一年比一年好。

  近年來,黑龍江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落實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示范區5600萬畝,累計落實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面積6782.41萬畝,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了95.2%,還田率達到72.75%。目前,『龍江模式』和『三江模式』被列為全國黑土地保護主推技術模式。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韓曉增表示,黑龍江省建立的『龍江模式』和『三江模式』,不但在東北地區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進行了推廣應用,耕地的保護、產能的提昇和農民增產增收這種價值理念,也推廣到黃土高原和南方紅黃壤地區,對全國耕地保護和農業產能的提昇具有引領作用。

責任編輯:李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