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搜 索
龍江『地標』鑄就輝煌
2023-09-23 07:44: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周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龍江『地標』鑄就輝煌

寫在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展示體驗館開館之際

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展示體驗館黑龍江館。圖片由省農業農村廳提供

  黑龍江日報9月23日訊 9月22日,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展示體驗館在北京正式開館。該體驗館由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全國農業展覽館、中國綠色發展中心共同建設,黑龍江等15個省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牽頭入駐,是線上線下結合、集品牌推介和文化傳承於一體的國家級公益性展示推廣平臺,致力於提昇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助力實現地標農產品優質優價。

  走進黑龍江館,熟悉的氣息撲面而來,潔白的雪、碧綠的松先入眼簾,越入深處越能體會到綠色龍江美和『黑土優品』香:鴨稻米、軟香米、珍珠米、長粒香……龍江大米『儀態萬千』地勾著人們的味蕾;小米、糙米、蕎麥米……現代雜糧『落落大方』地登上大雅之堂;榛蘑、榛子、黑木耳、猴頭菇……奇貨山珍琳琅滿目;果乾、果酒、果糖、原漿……寒地小漿果各種變身卻不變營養!

  一個展館,鏈接全球;一個平臺,共贏未來。讓我們從黑龍江館起步,去探尋我省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發展之路。

  崢嶸歷程 我省地理標志碩果累累

  作為首批試點省份,我省自2007年起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工作,至今已16個春秋。16年來,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在各級政府的推動下,在各類主體的呵護下,地標農產品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化蛹成蝶,點石成金,已成為初具規模的新興產業,在全省現代農業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量位居全國前列。截至目前,我省農產品地理標志已達到168個,居全國第5位。其中哈爾濱市35個,牡丹江市26個,佳木斯市、大慶市也都接近20個。在縣(市)區中,哈爾濱阿城區以9個榮登榜首,牡丹江穆棱市以7個位居第二;

  ——范圍覆蓋全省各地。基本上覆蓋了13個市(地)和北大荒集團,基本消滅了地理標志產品品牌『空白縣(市)區』;

  ——品種品類豐富多彩。農業資源富集優勢與『後天』人為創造優勢相結合,鑄就了龍江地理標志產品豐富多樣的特征。其中種植業116個,約佔69 %;水產品25個,約佔15%;畜禽產品15個,約佔9 %;其他12個,約佔7%;

  ——品牌溢價能力提昇。經權威機構評定,我省慶安大米、九三大豆、綏化鮮食玉米等8個地理標志農產品榮登2023中國品牌價值評價區域品牌榜百強,入榜品牌數量居各省前列。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省品牌建設取得的新成果、新成效。

  濃濃文脈 每個『地標』都有一個美麗傳說

  莽莽黑土地,國家大糧倉。黑龍江省幅員廣闊,物產富集,猶如一只展翅飛翔的天鵝,屹立在祖國北疆。

  這裡不僅有優良的生態環境,農耕文化、漁獵文化更是源遠流長。

  據史料記載,早在隋唐時期,東寧人便開始探索種植黑木耳,開啟『天下第一耳』的傳奇;1912年,有人到延壽開荒種水稻,為『延壽大米延年益壽』留下蹤跡;1949年,榮轉軍人、知識青年、革命乾部在亙古荒原上創建了一批國有農場,其中有一個農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而得名『九三』,以種植、加工大豆而聞名,成為中國旱作農業的一面旗幟……

  此外,還有很多農產品的優異與生俱來,比如我國優良地方品種、寒地黑土特有物產蘭西民豬,與恐龍同時代的『水中的活化石』撫遠鱘鰉魚,在凍土層中生長、無污染純天然的『寒地生命之果』伊春藍莓……

  也有一些外來物種漂洋過海,在這裡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早已深深打上黑土地的烙印,就像見證中俄友誼的興凱湖梅花鹿。

  『小米飯泡魚湯,橕得肚皮亮光光』,古人用最直白的文字禮贊這裡的小米;『每天吃豆三錢,何需服藥連年』,醫者用最權威的文字表述這裡的豆類;『山珍海味膩,五谷雜糧香』,人們用最走心的文字定位這裡的雜糧;『民以食為天,肉數民豬鮮』,人們用最朴素的語言來表述民豬的美味……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工作,在開展登記工作伊始就明確了『突出精品、弘揚品牌、優勢先行、分類指導』的工作原則,深度挖掘人文歷史、總結特殊生產方式、凝練產品特質,在全面資源普查的基礎上,強力推進地標登記保護工作,農產品地理標志在龍江大地形成星火燎原之勢。

  譜寫華章 龍江『地標』點石成金

  地標農產品對一個特色產品的保護與提昇是全方位的,通過保護產地環境,提昇綜合生產能力;通過保護特色品種,提昇產品品質特性;通過保護農耕文化,提昇鄉村多元價值;通過保護知識產權,提昇品牌影響力。

  隨著地標農產品登記保護工作不斷深入,不僅使一大批具有鮮明地域特色、人文色彩濃厚的優質農產品得到保護和發展,更重要的是引發廣大消費者的高度關注,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靚麗名片,構築起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優勢、新動能,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引領現代農業生產的『助推器』。以實施地標農產品全程標准化生產模式為主導,全省已制定『三品一標』技術操作規程78項,有效促進了現代農業生產活動,推動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進步,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

  示范質量興農的『突破口』。在地標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儲運過程中,堅持實施『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帶動了全省農產品質量水平切實提昇。目前,黑龍江省地標農產品已銷售到全國。

  帶動產業化發展的『生力軍』。堅持推行以『品牌標志為紐帶、龍頭企業為主體、產地建設為依托、農戶參與為基礎』的產業化經營方式,地標農產品產業不斷壯大。一些地標農產品通過登記擴大了規模,拓展了市場,推動了產業化發展。

  促進農民增收的『關節點』。地標農產品登記保護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帶動農民增收效果凸顯。東寧是中國黑木耳第一縣,2022年實現黑木耳種植規模9億袋,乾品總產量4.3萬噸,產值36.6億元。

  加速農產品品牌化的『大平臺』。經過多年的深耕和積淀,地標農產品品牌公信力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高度認可,呈現出生產消費良性互動、線上線下銷售兩旺的態勢,龍江地標農產品開始成為家喻戶曉的優質安全農產品代名詞,品牌價值不斷提昇。在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等大型展銷會上,龍江地標農產品紛紛『唱主角』,備受經銷商和消費者的青睞,展示出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前景。

  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支橕點』。地標農產品核心產區土壤環境指標、江河水質和空氣質量均高於國家標准,村屯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產區域杜絕了污染企業入駐,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美麗鄉村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

  走向世界 搭船出海行穩致遠

  線下展示,線上銷售,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展示體驗館建館伊始,就『兩條腿』走路。

  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62號樓,實體館主要展示產品、體驗場景、推廣品牌、直播帶貨;網絡平臺依托京東電商(JD.COM)『中國特產·國家地標農產品館』,主要用作品質消費、品牌建設、便捷交易、推廣引流。所有入館的地標產品同步在實體館和網絡平臺入駐。

  『我省有26個企業87款產品簽約進駐,展示體驗館充分融入了黑龍江省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精髓,是宣傳區域品牌形象、傳播地域特色文化、傳承地標農產品的集中展示窗口。』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負責同志介紹,『我們充分利用當代最新的場景化、互動式、沈浸式的體驗空間展示,全方位、多角度解讀黑龍江省地理標志農產品的歷史和文化,感受黑龍江的獨特魅力。』

  作為綠色食品大省,黑龍江多年來注意綠色有機與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融合發展。至2022年底,全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面積9100萬畝,居全國首位。創建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基地159個,基地面積6845.5萬畝,綠色食品認證數量3118個。有機食品認證數量(農業農村系統)595個。在此基礎上開展的『黑土優品』農業品牌授權產品達到923個。

  2020年,《中歐地理標志協定》正式簽署,我國275種地理標志產品獲得出口歐盟的保護。不論是肇源大米,還是東寧黑木耳,這些特色品牌農產品都從『土字號』變成了『金名片』,在國際上亮出了『身份證』。

  『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堅持登記與保護並重,強化特質與外樹形象並重,堅持「雙標」融合與市場開拓並重,堅持「實」與「虛」並重,堅持啟動內力與外力扶持並重,我省地標農產品登記保護工作開展得卓有成效,品牌效應和品牌價值不斷提昇,地標農產品產業逐步壯大。』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負責同志介紹,下一步,要借助地標館開館的東風,把我省地標農產品打造成為品牌富農的高地、質量強農的高地、產業興農的高地和『三產』融合的高地。

責任編輯:王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