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21日在安達市現場實收測評。結果顯示:耐鹽鹼水稻品種『龍稻21』收獲喜人,松嫩平原鹽鹼區獲得了一個可以大規模產業化推廣的優質品種,東北鹽鹼地有望變成新糧倉。

『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隨著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宣布最後的測產結果——畝產508.6公斤,在千畝耐鹽鹼水稻核心示范基地裡,『龍稻21』這種耐鹽鹼品種的產量有了答案。
在由錢前、柏連陽兩位院士等9位專家組成的測產組注視下,收割機乾淨利落地收獲了2205平方米的水稻,結果證明,它超過了2022年黑龍江503公斤的水稻畝產。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說,這意味著為耐鹽鹼水稻的大面積推廣示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年在全國各地都會測試這個品種。
這個結果同樣令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理事長柏連陽說非常激動:『「龍稻21」這個品種很好,很多地方可以種,它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2018年起,安達市先源鄉八裡崗村水稻種植戶劉宏亮不顧親朋反對,承包了800畝鹽鹼地種水稻,可三年下來,由於缺乏好品種,年年白費力氣,空歡喜:『那時候收割機一收糧,我就在後面攆人家,說師傅你這收割機壞了,咋地上全是稻粒子呢?人家說哪是啊,你那全是癟子。糧食收到糧堆之後,我都不敢拿大鐵鍬攢,一攢一刮風就都刮跑了。一畝地就是磨成米,也就是100多斤米。』
但自從他種上『龍稻21』,嘴角都是上揚的,用劉宏亮的話說,看著稻子長勢,再看稻穗顆粒飽滿,這嘴角能不上揚嗎?

松嫩平原鹽鹼區是我國鹽鹼地的主要分布區域,鹽鹼地面積大並且連片分布。在黑龍江,鹽鹼化嚴重的地區,素有『鹼包垃,破皮荒,光上肥不打糧』的說法。
在池埂的一側,到處都是白花花的鹽鹼土,這樣的鹽鹼土在稻田地裡,PH值能達到多少呢?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研究員孫羽介紹:『這片土壤的PH值是9左右,人體正常的ph值是7.35到7.45,超過7.45就會出現鹼中毒,土壤也是一樣的,超過8,作物就很難正常生長了。像這片稻田地,ph值在9左右,大多數水稻品種都很難獲得高產,因此選育耐鹽鹼的水稻品種顯得尤為重要。』
今年,劉宏亮在鹽鹼地上種植了3000畝『龍稻21』。這個品種是科研團隊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對國內外上千份水稻種質資源進行大量耐鹽鹼性鑒定,最終選育出來的。
『就好比大海撈針一樣』,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培育所副所長王麒說,『選一個優秀的種質,就像培養一個奧運冠軍,我們要一組一組進行選拔、調查,然後纔能選擇出一個有可能你心儀的單株。』

2021年,由袁隆平院士倡議創立的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正式獲批,東北中心由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牽頭,目前已審定推廣了21個耐鹽鹼水稻品種。
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主任、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來永纔說:『總書記提出鹽鹼地整個治理的思路是「以種試地」「以地試種」雙向發力。現在看這雙向發力,應該會使我們東北的鹽鹼地乃至全國的鹽鹼地,煥發出更大的產能,使鹽鹼地真正成為我們戰略儲備耕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理事長柏連陽說:『全國的鹽鹼地面積比較大,其中具備可能種水稻潛力的有1億畝左右。如果說每畝產300公斤,就意味著我們把鹽鹼地全部利用起來種水稻,可以種出300億公斤水稻產量,對我們國家糧食安全將是重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