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外相機拍攝的野外生存的梅花鹿。

楊飛飛(左)與隊友查看森林中梅花鹿的活動軌跡。本報記者吳樹江攝

撿拾鹿糞。本報記者吳樹江攝

梅花鹿與幼崽(紅外相機拍攝)。

野化的梅花鹿進入森林。本報記者吳樹江攝
黑龍江日報11月20日訊 經過科研人員兩個半月的野化訓練,日前,15只梅花鹿在鶴崗市蘿北縣太平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放歸山林。至此,當地已連續三年向野外放歸三批總計近50只梅花鹿。監測表明,先期兩批梅花鹿已在野外形成種群繁育後代,完善生態食物鏈,標志著國家級《東北虎棲息地獵物種群復壯項目》課題取得新進展。
精選細養 為放歸做充足准備
隨著梅花鹿圈養的大門緩緩打開,馴養了兩個多月的15只梅花鹿試探著走出棲息地,它們先是溜達著,然後開始時而奔跑、時而停留尋找食物,接著便在視野中若隱若現,最後消失在茫茫森林裡……
與前兩批放歸山林的梅花鹿相比,科研人員從個體條件選擇上就對這批梅花鹿下足了功夫。從今年7月份開始,科研人員在省內多家梅花鹿繁育中心篩選種源,最後選定了黑龍江農墾科學院哈爾濱特產研究所梅花鹿種源推廣中心的15只梅花鹿。
東北林業大學博士生楊飛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基於梅花鹿種群遺傳多樣性的考慮,我們從疫病控制得特別好的種源推廣中心挑選了梅花鹿。這些梅花鹿是以科研為目的進行培育的,都是有譜系的,對於血緣追溯有依據,因此身體素質和條件都非常理想。』
在太平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小漁房溝野化基地,科研人員精心對這15只梅花鹿進行野化訓練。先是訓練它們在小圈裡初步適應,然後再讓它們到大圈裡適應野外生存環境,逐步達到放歸野外的條件。越接近放歸時間,梅花鹿的野性越強,科研人員對於梅花鹿的監測就越謹慎。
『這批鹿是秋天放歸,它們的身體素質肯定會隨著飼養過程有一些變化,越到後面越要更關注它的一些身體上的表征,是否有一些不適應的情況等等,然後我們會更加仔細地研判,有針對性地給它們一定的幫助。』楊飛飛說。
為了讓梅花鹿盡快適應野外生存環境,科研人員既當『撿糞工』又當『飼養員』。他們根據化驗梅花鹿糞便得到的數據,確定飼養工作步驟,從食物配比到投放時機,從活動場所改變到進食量把控。科研人員與合作單位密切配合,白天科研人員當『飼養員』,夜裡保護區人員負責看護,確保這個項目如期推進。
太平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負責人張迎祥說:『為了更好地放歸第三批梅花鹿,我們今年3月份就對野化基地進行了全面封控管理,防止外來的車輛對梅花鹿和幼崽造成衝擊和傷害。並對周邊的村民進行了宣傳,提高村民對梅花鹿及其幼崽的保護意識。』
在放歸之前,科研人員給每一頭鹿都戴上了衛星項圈,以便後續跟蹤監測與樣本采集。考慮到梅花鹿適應野外有一個過程,特別是進入冬季野外覓食難度增加,工作人員會定期進行補飼。
養鹿引虎 促進野生動物種群恢復
位於鶴崗市境內的太平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小興安嶺重要的東北虎跨境廊道。從2014年至今陸續監測到10多次東北虎活動軌跡,但因為蹄類動物種類和數量不足,東北虎很少選擇在這裡定居。4年前,東北林業大學國家林草局貓科動物研究中心和保護區管理局聯合設立《東北虎棲息地獵物種群復壯項目》課題。
國家林草局貓科動物研究中心秘書顧佳音介紹,對東北虎分布和活動影響最大的就是獵物,而梅花鹿是東北虎喜歡的獵物之一。同時,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梅花鹿在小興安嶺絕跡已久,所以在這裡放歸梅花鹿,是一舉兩得。
據了解,重引入動物野化是否成功,在於放歸動物的種群數量有沒有成功繁殖擴大,活動區域有沒有越來越大。現在小興安嶺梅花鹿種群可持續恢復已經初見成效,《東北虎棲息地獵物種群復壯項目》已完成80%的課題內容。
顧佳音說:『現在來看,放出去的第一批和第二批梅花鹿整體情況比較好,因為我們已經發現它們產崽並帶著小鹿回來。我們現在做的所有的事情,就是讓這片林子的生態系統越來越好,符合我們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來源: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