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以產業為引擎激發強村富民新動能
2023-12-25 08:01:42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2月25日訊 走進位於佳木斯市樺南縣孟家崗鎮樓山村的香滿樓山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農產品包裝車間,8名工作人員正在精挑細選一枚枚緊實飽滿的林下溜達雞蛋,熟練麻利地裝箱密封。天寒地凍的農閑時節,暖暖的笑意掛在這些足不出村就能掙工錢的『打工人』臉上。

  村強民富靠產業。幾年來,省紀委監委駐村工作隊幫助村集體和村民創辦產業項目16個,為村集體創收100餘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5年的不足8000元增加到2023年的1.6萬餘元,農村經濟造血功能不斷提高,農民生活越來越富裕,越來越幸福。

  多元『造血』賦能樓山產業興

  集體經濟積累不足、產業發展條件差、造血功能不強,是當時剛剛擺脫貧困帽子的樓山村面臨的許多現實問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咋讓農村產業興起來,咋讓農民有活乾、把錢賺,成了駐村工作隊日思夜想的『第一議題』。

  『那幾年,隊員們多次赴哈爾濱、大慶、佳木斯等市考察學習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整合村周邊豐富的農林產品資源,以點帶面調動全村積極性。』省紀委監委第四任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隊長周凱昌回憶道。

  開展招商引資,偏遠小村引來『鳳棲枝』。2021年,駐村工作隊吸引大慶企業家宋良到村投資,成立了香滿樓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不僅帶來了資金,還打響了『香滿樓山』品牌,成為當地『一村一品』重點打造品牌之一。

  駐村工作隊帶領全村探索出『企業+村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企業出資、出技術、幫管理、包銷售,村集體出土地、出原料,村民出人力,讓果蔬雞蛋這些農村常見的有機產品通過綠色生產的方式,釋放出新價值。

  2022年春節,樓山村的農副產品賣爆了。『香滿樓山』生態果蔬3100餘箱銷售一空,『不二』系列韭菜雞蛋餃子供不應求,『香滿樓山』品牌一炮而紅。兩年下來,已實現村集體增收30餘萬元,為務工村民發放工資近6萬元。村民鄒明亮記得清楚:『那時候快過年了,大喇叭喊讓我們到村委會領工錢,拿到錢我高興地數了好幾遍。如果沒有駐村工作隊引來的這些項目,我咋能掙到這份錢!』

  家門口致富讓村民嘗到了甜頭,也讓宋良堅定了紮根樓山的決心,他還准備把『香滿樓山』打造成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事體驗、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生態農業產業園區,繼續在樓山講述發展的故事。

  因地制宜 鋪就樓山富裕路

  『咱們可以做幾張海報,放在背景板上,文字介紹也能一目了然。』『對對對,一會我到鎮上正好找個美術社設計一下。』剛吃完午飯,農產品直播銷售部裡熱熱鬧鬧的,大家正在一起研究網絡直播帶貨的場景搭建問題。

  『現在各地網絡直播帶貨效果不錯,咱們村有這麼多「明星產品」,我們也准備用這種方式,拓寬銷售渠道,把樓山品牌打出去,讓大家腰包鼓起來!』駐村工作隊隊員眼睛裡閃著光。

  駐村工作隊充分利用樓山村現有資源,千方百計找項目、籌資金,全力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隊員們了解到,今年個別農戶種植菇娘1.4萬餘棵,純收入3.5萬元,投入產出比高,是一個值得推廣種植的經濟作物。於是積極搶抓有利時機,邀請經驗豐富的農業種植專家進村培訓指導,組織村民到『中國菇娘之鄉』海倫市實地學習種植菇娘的經驗做法。

  『樓山村農產品直播銷售部已經掛牌,接下來我們將通過網絡直播帶貨的方式拓寬菇娘銷售渠道,真正將「樓山菇娘」品牌打出去,明年鼓勵引導更多農戶種植菇娘。』省紀委監委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隊長蔡永華說。

  宋良的生態農業產業園區目前也初具規模,佔地8萬平方米劃分為四個功能區,每個區域精准對應著『一張牌』:果蔬種植區試驗示范『南果北種』打好特色牌;特色養殖區打好生態牌,2000只『食蟲林下雞』即將入園,同步在樓山村推廣庭院養殖食蟲雞1000只,預計可為樓山村增收數十萬元;休閑垂釣區打好融合牌,冷水魚養殖滿足游客休閑垂釣;生產加工區打好精深牌,玉米、特色果蔬禮箱等『香滿樓山』系列農副產品收益在『鏈』上,種植、采摘、包裝、運輸實現不僅『種得好』還『賣得出、賣得好』。產業園推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香滿樓山』品牌成色越來越足。

  『產業園投產後,可實現年收入100餘萬元,村集體收入10餘萬元,帶動脫貧戶、低保戶30餘人就業增收,年增收1萬元以上,帶動發展樓山村庭院經濟每戶年增收2000元以上。』蔡永華介紹說。

  駐村工作隊還結合村內森林資源豐富的村情實際,以村集體為主體成立樺南樓山營林有限責任公司,將森林經營管護、樹木種植經營、森林改培、花卉育苗等用工需求旺盛的工作納入經營范圍,采取統一對外競標相關勞務工作的經營模式,拓寬農民務工渠道。

  激發動力 情系樓山心氣足

  『工作隊真是掏心窩子地幫咱老百姓!想方設法幫我買菇娘苗,又幫我聯系技術員解決種植難題,去年我家光賣菇娘淨賺了1.8萬元。』樓山村菇娘種植戶孫世秋滿心感激,『今年雨水大,受天氣影響收入沒達到預期,賣菇娘也純賺了3.6萬元。我計劃好了,明年擴大菇娘種植規模,爭取增收超過10萬元。作為一名黨員,也希望能帶動更多鄉親們種植菇娘,共同致富。』

  產業引進來了,項目也做起來了,但駐村工作隊認識到,要想增收致富,還得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

  說乾就乾,駐村工作隊又帶著村裡人琢磨起了『一戶一業』項目。他們將美麗鄉村、文旅融合、農村電商、特色產業資源要素活化起來,逐戶研究發動,挖掘村民特長,盤活閑置庭院,打造庭院經濟示范點。

  示范庭院以笨菜換精菜,帶著農民乾;養食蟲雞,網絡直播線上銷;兩家酒坊品質保障,酒香飄到樓山外;醬菜廠老手藝橕起新『錢』景,特色項目猶如一顆顆寶石嵌在特色產業街上。如今,食蟲雞養殖、寒地紫根小葉韭菜種植、菇娘種植、酒廠、醬廠等『一戶一業』項目在吸引游客的同時,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開始回村創業,當起了老板。

  『只要駐村工作隊說能行,喊一嗓子我們就乾!』這是樓山村村民早已達成的共識。

  以產業為引擎強村富民,是駐村工作隊推動鄉村振興落地樓山村的生動縮影。隨著產業鏈條不斷拉長,產品開發、產業發展的進度條不斷拉滿,落項目、引人纔、創機制、共發展的『樓山模式』,正在源源不斷地釋放可持續、有後勁的『樓山力量』。

責任編輯:王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