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楊士莪在實驗室指導碩士研究生。

楊士莪院士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楊士莪院士參加海試。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水聲工程學科奠基人、水聲科技事業開拓者之一、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楊士莪教授。

楊士莪院士『一站到底』為學生授課。圖片由哈爾濱工程大學提供
編者按
3月20日,記者從哈爾濱工程大學獲悉,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水聲工程學科奠基人、水聲科技事業開拓者之一、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楊士莪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3月19日22時58分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3歲。
楊士莪院士紮根水聲學科教育70餘載,兩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曾入選『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獲『終身奉獻海洋』獎章。他創建了中國首個理工結合、覆蓋全面的水聲工程專業,潛心培育了中國首批水聲專業骨乾和青年教師隊伍,打造了水聲工程領域拔尖創新人纔最重要的培養基地,推動中國水聲學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常規到精專發展,開創了中國水聲教育的新格局。
黑龍江日報3月21日訊 他說,他這輩子最喜歡聽海的聲音。
每逢新生報到,他都會激情澎湃地囑咐青年學子們:『一定要牢記,我們中國有幅員遼闊的藍色海洋國土,需要你們去愛護它、守護它、保護它!』
他,叫楊士莪。
2019年,他被評為首屆『龍江最美科技工作者』,『一生把大海傾聽,一生為祖國追尋,他在深藍大洋上開墾,讓中國的耳朵聽懂大海的呼喚。』在評委會頒獎詞中,人們把潮水般的掌聲送給這位88歲高齡的老人。
日落日出,斗轉星移,楊士莪在祖國蔚藍色疆土上躬身耕耘,一乾就是70餘載。
許黨報國 做國家水聲科學領域『領航員』
上世紀50年代,『水聲學』屬於國家空白學科。為填補尖端科技領域空白,國家采取『緊急措施』促進水聲學發展,在高等學校設置相應的新專業,培養水聲領域青年人纔。為了國家需要,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專業的楊士莪來到哈軍工(哈爾濱工程大學前身),半路改行,從此與水聲事業結緣。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改行後,不僅要在新的專業領域一點一滴地學起,赴國外學習時還要克服專業語言的障礙以及適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異國生活方式。從1950年起,楊士莪歷經9年艱苦研究和實踐,終於『轉行』成功,站在了我國水聲學專業領域的排頭。
『水聲科學是涉及面非常廣的專業領域,如果只是辦聲納專業,難以獲得更好的發展。不立這個標杆,不向這個方向努力,我們就永遠達不到更高水平。』1960年,楊士莪著手拓寬專業領域,創建我國第一個理工結合、為國家戰略服務的綜合性水聲工程專業,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他編著的《水下噪聲學》成為國際上最早集中論述水下噪聲機理的著作,他還出版國內最早的聲學理論著作《聲學原理》,講授並指導編寫了《水聲傳播原理》《統計傳播》《水聲學》等一系列課程和教材。
他曾動情地說:『科研人員的人生意義,就在於順應國家、民族和時代的需求。』
哈軍工紀念館中,至今留存著楊士莪院士用日、德、英、俄4種文字記錄的筆記。字跡工整、重點突出的筆記背後,是一代代哈工程人『以祖國需要為第一需要,以國防需求為第一使命,以人民滿意為第一標准』的價值追求。
勇攀高峰 引領中國水聲走向深海
『國家受欺負,是因為你不行,得自己想辦法站起來,把國家發展起來。』幾十年的科研經歷讓楊士莪更加堅定了建設科技強國、海洋強國的信念。
1970年至1980年,楊士莪作為水聲測量系統的負責人,領導完成洲際導彈『落點水聲測量系統』的研制工作,為國家海洋工程技術相關領域發展提供了經驗,作出了重要貢獻。21世紀,『蛟龍號』『科學號』所用的國產高精度超短基線定位系統,追根溯源都可上溯到這一項目的研制。
1994年4月,懸掛著五星紅旗、承載近百名科研人員的兩艘水聲科學考察船駛入中國南海。作為考察隊隊長和首席科學家的楊士莪十分激動,這是中國首次具有戰略意義的水聲科學綜合考察,也是第一次由我國科學家獨立指揮和實施的大型深海水聲考察,堪稱中國水聲界從淺海邁向深海的第一步。
船行進至深海,赤道附近的太陽幾乎垂直高懸於頭頂,甲板溫度接近70攝氏度。當時,年過花甲的楊士莪和所有隊員一起忍受著高溫酷熱進行科研。長期工作,淡水告罄,他們便把船上的壓艙水燒開了喝。『有時候科研跟打仗似的,該咬牙的時候就得咬牙。』他說。
幾十年來,楊士莪始終走在中國水聲科教前列,作為中國水聲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術決策者,為中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定位系統研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中國水動力噪聲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主持設計建造中國首個針對聲學研究的『重力式低噪聲水洞』;在制定我國水聲發展規劃、確定水聲學科研究方向、指導和促進我國重大水聲科研和工程項目中,他發揮了核心作用。
『夕陽雖落蒼山後,猶映晚霞滿天紅,人雖然退休了,但為國家作貢獻的腳步不能停。』90多歲的楊士莪仍然身體力行參加相關科研項目的海試。
潛心育人 培養國家急需尖端人纔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這是楊士莪院士對黨和國家最深情的表白。
2021年,作為『光榮在黨50年』的老黨員,楊士莪院士在哈工程召開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暨『兩優一先』表彰大會上,心潮澎湃地唱起《唱支山歌給黨聽》,他猶如一面許黨報國『行走的旗幟』,全場師生為他身上體現的愛國、創新、求實、奉獻的科學家精神所動容。
『我很幸運,年輕時遇到許多好老師。我深知良師對於做學問的人的重要性,所以更要教好青年學子。』楊士莪常常談起青年時期受到的良好教育。他的一生也致力於水聲專業的人纔培養。
楊士莪院士保持終身學習的勤奮狀態,對知識、科學的追求和對於新事物的敏感和好奇,是他一生前進的不竭動力。70歲時,他學會打字,自己打論文;85歲時,他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自己驗證新的算法。他始終葆有思想的活躍和啟發創造性思維。
年過90的楊士莪仍奮戰在教學科研一線。每年堅持為本碩博學生授課,依舊寫滿好幾個黑板的工整板書,講最前沿最急需的知識,對教學、對學生從不敷衍應付。學生們都說,請楊院士審閱修改論文,一兩天就能得到反饋,意見和建議也都寫得清清楚楚。
外場試驗、學術會議、顧問諮詢……楊士莪的日程表經常排得滿滿的,但他從未因活動忙而錯過上課,只要回到哈爾濱,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耽誤的課補上。講課時他的語速平緩、聲如洪鍾,而且從不坐著,出了名的『一站到底』。
『希望我們的後浪,在國家的支持下,為中國海洋事業、水聲事業作出更大貢獻。』在楊士莪的感召下,一代代水聲人艱苦創業,把水聲事業推上更高臺階。
如今的哈工程水聲工程學院已經成為我國著名的水聲科研基地和人纔培養基地。作為中國首批博導,楊士莪參與培養了中國首批水聲專業骨乾和年輕教師隊伍,建立了首批國家重點學科、首個水聲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首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從教70餘載,中國水聲領域的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曾受他指導,培養了碩士、博士研究生110多名,受教學生達數千人,為中國水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