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新農技大推廣,穩產增產攢足勁
2024-03-28 07:59: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3月28日訊 3月的龍江大地上,備春耕正如火如荼:農民們在購置農資、檢修農機具之餘,還特別安排時間通過參加培訓班、線上網課等形式為頭腦『充電』,學習最先進的耕作方法。

  『農業的出路離不開科技的支橕。』合作社理事長於殿富深有感觸;『用良法纔能保證我們在秋天有一個好的收成。』家庭農場負責人丁業成認准了這個理兒;『良法還是要因地制宜地綜合施用。』農技專家王宇先強調適用纔是最好……

  黑龍江省委農辦主任、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王兆成表示,我省要抓好『五良』集成配套,在良法上,要集中連片、系統推廣農業大壟密植技術、水肥一體化、一噴多促等綠色高產高效技術,由點及線到面帶動示范大面積推廣,不斷提高技術到位率和覆蓋率。

  從『汗水農業』到『智慧農業』,從『靠天吃飯』到『旱澇保收』,越來越多的農業科技成果在龍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科技賦能提單產

  剛走進齊齊哈爾市梅裡斯達斡爾族區郝氏家庭農場,記者就見到了一派火熱的忙碌場景。農場一側的庫房裡,黃澄澄的大豆正通過傳送帶過篩後裝車,另一側的庫房裡,工人們正加班加點檢修、保養農機,為春耕做足准備。

  這裡的負責人丁業成告訴記者,家庭農場已經成立18年,主要以種植玉米、大豆、馬鈴薯等作物為主。農場的大門前有一片190畝的耕地,這正是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建設補助項目的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通過全程機械化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等實現豐收。

  丁業成說,正因深信良法賦能農業發展的重要性,所以農場每年都會專門制定栽培技術方案,將技術措施細化到每個農業生產環節。

  『以玉米為例,我們采用110厘米大壟雙行栽培模式,在准備期實施秋整地、秋起壟、秋施肥,整地時用大馬力拖拉機牽引復式聯合整地機一次完成深松35厘米~45厘米,耙茬18厘米~20厘米和碎土作業,實現土壤細碎、疏松、平整。』

  『播種期也很有講究,我們選擇精裝包衣種子進行分級選種,在5厘米耕層土壤溫度穩定在5℃~6℃,氣溫7℃~9℃時進行播種。利用播種機進行精量點播,保證播種勻度和深度,播後還要注意適時鎮壓。』

  『此外,我們在苗期、拔節期、抽雄吐絲期、成熟收獲期都有與之對應的方案。』丁業成說,在良法賦能下,他們集成推廣了耐密品種+抗旱節水+化學防控+生物防治+秸稈還田+米豆輪作+全程機械化作業的技術模式。2023年玉米潮糧畝產達1600斤,相對常規種植技術每畝增產200斤到300斤,每畝的純利潤可達200元到300元。

  技術配套更增效

  距離郝氏家庭農場不遠的農之夢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內,理事長於殿富正在和農戶們討論今年的土地流轉方案,對於今年合作社的發展,他信心十足。

  這位80後新農人是農業科技的忠實擁躉,他告訴記者:『我從2004年開始務農,那時跟著父輩用傳統模式種地,加上本地區春季乾旱少雨和風蝕等情況,農田產量較低,農戶種地也很辛苦。後來我認識了省農科院齊齊哈爾分院的專家,在專家指導下,同一地塊的產量有了質的昇級,那時我真切地認識到良法的重要性。』

  2014年,於殿富成立了合作社,進行以玉米、大豆等作物為主的規模化種植,持續將先進的農業種植理念和技術運用到自家的田間地頭。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齊齊哈爾分院農業環境與資源研究所所長王宇先已與於殿富合作多年,為合作社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栽培技術。

  『大壟密植通過合理增加種植密度實現增產,配合滴灌實現作物需水與吸肥過程同步,實現作物增產與節水節肥、增效目標。』王宇先介紹,現在他們的玉米潮糧畝產達1700斤~1800斤,大豆畝產可達400多斤。

  『因地制宜施良法應該堅持從實際出發,立足本地環境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有選擇性地讓更多新技術、新模式運用到農業農村農民的實際生產生活中,從而有效提昇農業生產效率和發展質量,實現產量的躍昇。』王宇先說。

  創新模式穩增糧

  天氣一回暖,綏化市安達市老虎崗鎮永和村村民鄒亞坤就忙開了。『今年我流轉了300多畝地,准備全都用咱安達發明的這種大麥套種玉米的模式,這幾天就要頂凌播大麥了。』鄒亞坤介紹,去年她在附近村看有農民燕麥套種玉米效果挺好,玉米正常收、不減產,還能多收一茬燕麥,一畝地增收300多元。『看到這好事兒我就想試試,專家告訴我,種大麥比燕麥還好,大麥也是優質飼草,生長期更短,收獲更早,對玉米成長更有利。』

  該模式研發人、安達市政府四級調研員楊喜剛介紹,『這個模式在安達已經應用了兩年,第一年是試驗,2023年推廣了2000多畝,兩年都請專家進行了測產,2023年燕麥草畝產達623.2公斤(青貯打包,按含水率60%~65%計算);玉米畝產達到了881.7公斤,與常年種植玉米產量基本一致。』

  楊喜剛告訴記者,這一模式要采用4090或5080模式種玉米,3月末在寬行(90厘米或80厘米)閑置的土地上播種燕麥或大麥,5月初在窄行上播種玉米。燕麥和大麥都生長期短、不挑地,6月末前就能收獲燕麥或大麥青貯,這樣玉米在需要大量水肥生長前就恢復了邊際效應,保障了玉米產量的穩定。楊喜剛說,為了保證豐收,他們還研發了相應的播種機、撒藥機、收獲機等專用機械。

  千方百計推良法

  在富錦市長安鎮民安村水稻智能化催芽車間內,稻農們正忙著將水稻種子進行包衣、灌袋、封裝,然後分批有序地裝入集中催芽箱內,碼平碼齊。通過催芽箱內的智能溫控裝置,對浸種、催芽等各個環節的溫度和時間進行實時調節。

  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明秀說:『春分剛過,正是水稻種子處理階段。為了讓稻農們掌握好浸種催芽技術,我們專門組織多場農技培訓課程,進行相關的技術指導,讓稻農們及時更新自身的農業知識,更好地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去。』

  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處長樊麗娜介紹,3月以來,省農業農村廳把開展農業科技培訓『百日行動』作為助推主要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昇的有力抓手,突出關鍵作物、強化『五良』集成、創新多元形式、集聚多方力量,持續向縱深推進。在良法上,發布省級主推技術46項,印發74項農作物栽培技術模式匯編、11項糧食作物栽培技術手冊。實施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圍繞碳達峰碳中和、農業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組織農技推廣骨乾系列培訓班6期,培訓農技人員1000人。截至3月25日,累計培訓農民和農技人員56萬人次,舉辦培訓班2065場次,發放科技資料21.1萬份。

責任編輯:王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