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委員:?
自從國家實施『天保工程』戰略以來,大興安嶺地區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有關林業方面的政策,加強了生態保護與生態旅游的協調配合,森林資源蓄積量穩步增長,林下經濟與特色種養發展迅速,林業產業的轉型和發展能力出現轉機。但作為經過多年開發,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大興安嶺,現在面臨著可采資源銳減,歷史包袱沈重,森林生態系統整體功能下降等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大興安嶺地區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生態環境脆弱,自然恢復難度大。大興安嶺地區地處祖國北端,面積8.46萬平方公裡(黑龍江版圖6.6萬平方公裡,佔總面積的78%,內蒙古版圖1.86萬平方公裡,佔22%),有林地面積655.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8.6%,活立木總蓄積5億立方米。由於氣候寒冷,土壤層薄,生長季節短,年積溫及降水量都很低,從而限制了植物的生長,植被形成緩慢。更主要的是土層薄,結構疏松,不耐衝蝕。一般山體北部坡地土層平均厚度僅9—15cm,下面即大塊礫石,土層極易被衝盡。自然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一旦植被破壞,即形成石坡,再次自然恢復植被難度極大。
二是氣候變化顯著,生態環境惡化。大興安嶺地區高溫、大風天氣增多,氣候變化反常,氣溫與上世紀相比降溫時間推遲15天左右,氣溫提高10度左右。氣候變暖的近期影響是造成當地凍土以及賴以生存的生物物種逐漸減少。森林的防風固沙、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的作用日益降低,旱、澇、風沙災害日趨嚴重,森林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生態鏈已經出現斷裂。進入本世紀後,沙塵暴也開始出現在『森林』地區,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三是森林結構發生變化,生態服務功能下降。由於森林資源的長期過量采伐,大興安嶺林區森林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具體表現為『四多四少』,即低產低價次生林多,目的樹少;剩餘物多,林木主產品少;小徑級木材多,大徑級木材少;中、幼林多,成過熟林少。可采林木資源枯竭,森林涵養水源能力下降。1984年、1988年、1991年大興安嶺均發生了大水,1998年嫩江特大洪水發生時,其源頭大興安嶺也發了大水。依靠大興安嶺庇護的松嫩平原沙漠化面積已佔松嫩平原總面積的10.7%。專家指出,1998年發生在嫩江的大洪水,就與大興安嶺林區采伐面積佔集水區的三分之一有關。大興安嶺的生態屏障作用已明顯減弱。
[HTK]四是火災等級居高不下。[HTF]據統計,1987年—2006年,大興安嶺共發生森林火警火災625起,其中火警510起,一般火災93起,重大火災11起,特大火災11起。過火總面積227萬公頃,其中林地過火面積115萬公頃。不僅經濟損失巨大,對周邊地區和國家的生態環境也造成極大的影響。
五是森林培育更新方式單一,投入嚴重不足。天保工程中只給了人工造林和人工促進天然林更新兩種方式,森林培育的投入缺口很大,而且國家天保工程投資是按照單位成本3000元/公頃,但實際需要成本3951.51元/公頃,制約了森林培育的進程。
六是林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木材的依賴程度高,接續產業有待發展。由於大興安嶺地區經濟及社會是以開采林木而誕生的,長期以來為國家累計提供木材1.1億立方米,繳納稅費41億元。其工業(森工企業)主要依靠木材的采伐與粗加工,天保工程實施後,木材采伐量大幅度減少,企業收益也減少,而政府(企業)承擔的社會、經濟、生態的責任在逐漸加大,國家給予的天保工程費用僅能補貼1/3左右。發展接續產業的資金缺口很大。
七是政企不分,企業辦社會包袱沈重。大興安嶺地區的政企合一管理體制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對林區的開發建設曾起到過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形成,已經嚴重影響了政府職能的轉變和企業市場主體的獨立運作,制約著經濟的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辦社會的支出不斷加大,經濟負擔越來越重。同時,由於森工企業木材產量逐年調減,收入大幅度下降,嚴重地制約了替代產業的發展。
八是社會事業歷史欠帳太多。目前大興安嶺地區的林業局、林場均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建立的,多數林場是建立在以采伐為目的的基礎上,很多的林場建設在距中心城鎮較遠的林中,而且均執行『先生產,後建設』的林業建設方針,主要是為國家做貢獻,沒有留下建設資金,致使目前基礎設施很不完善,城鎮建設不配套,傳統生活方式無法從根本上改變。
九是森林資源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國家天保工程啟動後,提出了分類經營的技術管理模式,而且相繼頒發了生態公益林建設系列標准。在生態建設中,國有林與地方林生態補償方面的政策是不同的,森林植被恢復費主管部門留用的20%返給地方林業,而國有林業卻享受不到同等待遇,沒有對生態涵養地區實施森林資源生態補償機制。
因此,我們建議:
一、建立大興安嶺生態功能特區
由於大興安嶺林區(黑龍江版圖和內蒙古版圖)生態地位特殊、生態功能巨大和生態環境脆弱的特性,決定了大興安嶺林區的主導功能定位應當以發揮其生態功能為主。大興安嶺林區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保護著松嫩、遼河平原,是農牧業生產的綠色天然屏障,維護著東北、內蒙古東部的生態平衡。大興安嶺地區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6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59種;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16種,省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30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11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藥材5種。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重大。境內河流眾多,濕地面積大,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庫,對維系黑龍江、嫩江水系的生態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東連黑龍江,西接呼倫貝爾大草原,南至吉林洮兒河,北部和西部與俄羅斯、蒙古國毗鄰,邊境線440公裡。據專家測算,大興安嶺森林生態系統每年產生的生態效益高達1079.82億元;森林環境服務價值為779.78億元;濕地環境服務價值為253.48億元;森林社會效益為8.65億元。另外通過對森林資源的價值評價表明,大興安嶺林木、林地、濕地的存量價值為4977.04億元。由此可見,大興安嶺的生態價值遠遠高於它的經濟價值。建議省政府會同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共同向國家提出申請,將大興安嶺確定為生態功能特區,由國家在政策、資金方面給予支持,維護其公益生態功能。
二、將現有保護區分別納入生態功能特區
大興安嶺林區已批准建設的自然保護區有8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處(黑龍江2處,內蒙1處),省部級9處(黑龍江6處,內蒙3處),保護總面積達182.1萬公頃。這些保護區的事業費一直由林業企業自行承擔,應按照『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金規定』執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金5元/畝的標准進行補償。
三、大力扶持發展接續產業,降低林區經濟發展對木材的依存度
當前,大興安嶺地區經濟發展對木材的依存度偏高。當地生態環境基礎本來就薄弱,加之多年來的單一木材經濟模式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衝擊和破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深遠的。由於在接續產業發展上缺少相關政策扶持和必要的資金注入,使得接續產業發展至今沒有成長為替代產業。當前經濟總量小、資金不足是制約大小興安嶺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大興安嶺的林產品工業、生態旅游、生態養殖業等產業已經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同時具有優越的對俄貿易的地理優勢,如果在建設資金上能給予適當扶持,將有助於使大興安嶺的發展走上可持續的良性循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