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改革三十年回望:"三十六棚""十八拐"前世今生
2008-04-10 09:15:3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蘇強 陳寶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離『三十六棚』原址不到一站地遠,愛建社區高層住宅拔地而起,是近年來哈爾濱市的高檔小區之一。

  老哈爾濱人還記得,經緯街與經緯十二道街附近的居民區是在『三十六棚』原址上建成的。30年前,住宅樓建成後,因房屋質量好、服務設施齊全,成為當時哈爾濱市最好的民宅。

  東北網4月9日訊 20世紀80年代,哈爾濱市開展了大規模的城市規劃與建設,改造建設的目標集中鎖定在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危倒房、棚戶區,那時的住宅建設過程就是對棚戶區的改造過程。1978年,市政府啟動對道裡區的『三十六棚』、道外區『十八拐』等多處危房區的拆遷工程,由此也拉開了哈市棚戶區改造的序幕。

  1978年,『三十六棚』上蓋起了『紅眼樓』

  小胡同,三尺寬,

  坑坑窪窪在中間。

  白天走路總絆腳,

  晚上睡覺心膽寒。

  霹靂一聲震天響,

  36棚百姓笑開顏。

  …………

  雖然幾十年過去了,但提起當年『三十六棚』改造的情景,許多老住戶還能非常熟練地背出這首順口溜。言談間,流露著喜悅和自豪,讓人感到那場變遷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多麼深遠的影響。

  曾經的『三十六棚』,現在是經緯街與經緯十二道街交叉口的一片居民小區。之所以得名『三十六棚』,是由於100多年前俄國人在修建中東鐵路時,這裡建了許多供勞工們居住『人』字形的棚子,前後6排,每排6個,共有36個大窩棚。解放後這裡又修建了公共廁所和污水窖,埋設了自來水管道,居住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住戶越來越多,私接濫建的棚戶面積越增越大,最終達到了2.5萬多平方米。在這片雜亂的居民區內,大大小小的胡同數不清,大胡同裡套著小胡同,初來乍到的人根本找不著道。由於年久失修,很多房屋已下陷成地窖式房子,屋檐緊挨地面,甚至邁步即可上房。冬天冰雪鎖路,夏天滿地泥濘。特別是一到雨雪天,許多人家泡在泥水裡,堪稱哈爾濱的一個『貧民窟』。

  1978年,政府開始動工改造『三十六棚』。由鐵路、建設和房產部門共同籌集資金。

  哈爾濱市房產管理局退休乾部杜修家同志參與了這一工程。他介紹,『三十六棚』改造是改革開放後哈市確定的第一個危房改造工程,在此之前居民樓都是一棟一棟地建,像這樣整體大面積地改造還是首次。整個改造工程分三期進行,一期工程進展飛快,當年開工,當年竣工並交付使用。到1988年工程全部竣工。改造後的住宅采用了行列式和自由混合式布局,每個街坊的牆面質感和色彩及裝飾,都別具特色。中部住宅5至6層,東部主要是框架輕板結構,西部7至9層。

  住上嶄新的樓房後,平均每戶居民家的建築面積由拆除前的23平方米,增加到46.6平方米。更讓居民們高興的是,規劃建設中既考慮了改善居住條件,又考慮了增加配套市政設施,新建小區內設有集中采暖鍋爐房,室內均設有上、下水、暖氣等設施。

  『別看這些房子論面積與現在沒法比,可在當時已經相當不錯了,有些市領導的房子纔30多平方米!』杜老感嘆說。

  由破爛不堪的棚戶區,搖身一變成為了當時哈市聞名的高檔住宅區,『三十六棚』一下出了名。一些市民特意趕來參觀,那些住上了樓房、用上了暖氣的動遷戶們也非常自豪,張燈結彩,如同過年。

  3月26日傍晚,記者來到了經緯街與經緯十二道街交叉口的這個居民小區。十幾棟紅磚樓靜靜矗立在夜色中,許多開設在一樓的商鋪、酒店內燈火通明,空中彌散著誘人的香氣,一些老人正在小區內三兩結伙悠然散步……眼前情景,讓人很難把它與當年那個破敗不堪的棚戶區聯系在一起。不過可以肯定的是,30年前哈爾濱城建史上那濃墨重彩的一筆,已經深深地印在生活在這裡的每一個人的記憶裡。

  戴玉芝:動遷之前興奮得睡不著覺

  26日,在『三十六棚新區』的庭院裡,記者見到了今年已經75歲的戴玉芝老大娘。戴大娘說,她當時是居委會主任,現在所居住的一號樓,就是當年棚戶區改造一期工程中最早建成的那棟。

  30年前,當那場令全市矚目的大改造開始時,戴玉芝已在這片棚戶區裡生活十幾年。1958年,25歲的戴玉芝從雙城市來哈爾濱市,開始時她家租『三十六棚』的小平房住,後來房主搬走,她將平房買下。在這個十幾平方米的小平房內,雖然條件很差,日子艱苦,但她卻很少抱怨,覺得能在大城市裡有這樣一個地方安居也知足了。因此,1978年,當聽到市政府要對這裡進行拆遷改造的消息時,她和鄰居們都激動得睡不著了:咱們真要住上樓房了嗎?

  那些天裡,戴大娘作為居委會主任還參與了組織動遷和核實回遷面積等工作。她們一家人帶頭搬出了低矮破舊的平房,施工期間,她還常和鄰居們趕到工地看進度。當年9月,一號樓就竣工。那時她家有五個孩子,總共七口人,但三個孩子下鄉了,分房的時候就按四口人給定面積,一分錢也不用交。有的人為了住得高看得遠選擇了五層,而戴大娘為了居委會工作方便,選擇了二層的一個兩屋一廚的房間,37平方米。後來三個返城回來的孩子抱怨說,當時要是不走的話分到更大的房子該多好,戴大娘說:這(37平方米)已經不小了,比棚戶強一百倍!

  第一次住進樓房的感覺真好呀,因為那時這一帶除車輛廠文化宮外全是小平房,新建的居民樓非常顯眼,許多附近居民都趕過來看,搬家當天戴玉芝一家人還特意去小飯店慶祝了一下。雙城的親戚來看望她時個個都很羡慕,都說她真有福,能住上這麼大的樓房。

  戴玉芝(左)說:『30年前剛住進樓房時感覺可好了。』

  記者隨戴大娘來到了『三十六棚』最早建成的一號樓內。歷經三十年風雨,這棟曾是哈爾濱市最好的居民樓此時已進入了暮年。通過嚴重損壞的木質結構樓門走了進去,樓內的牆皮多處發生脫落,許多電線裸露在外,牆角結著一層層的蜘蛛網,多個樓梯間玻璃窗戶被打破,用塑料布包住,水泥樓梯由於多年的踩踏也變得凹凸不平。在二樓戴大娘家中,兩米多長的過道連接著廁所、廚房及兩個房間,廁所只有不到四平方米,老式的木頭窗戶不合時宜。

 

  戴玉芝家的廚房顯得有些逼仄。

  戴大娘卻很自豪地說,這房子質量相當好了,別看這房子現在看著舊一些,但隔音防潮而且還很保暖,住了近三十年了,除了刷刷油漆外基本沒有做太大的改動,住棚戶區時用的木床、木櫃、收音機一直留到現在也沒有捨得扔。

  近兩年,小區周圍崛起了許多現代化的高樓,『三十六棚新區』的樓群正顯得越來越矮,幾乎被湮沒了,但許多老住戶還是喜歡住在這裡,覺得挺舒適。戴大娘說:前一陣子聽說這裡也要拆遷改造,後來又沒信兒了,我今年都七十多歲了,也許還能有機會再住一次新房呢!

  『三十六棚』原址不到一站地遠,愛建社區高層住宅拔地而起,是近年來哈爾濱市的高檔小區之一。

  燒煤燒柴的『十八拐』樓房,曾令人羡慕

  十八拐,十八拐,房子小,屋子矮,胖人一個進不去,雨天屋裡水漂鞋。這是30年前哈爾濱市老道外棚戶區十八拐的真實寫照。

  作為哈爾濱市第一批棚戶區改造試點,1978年,這個位於道外區長春街與北七道街交叉口處的棚戶區也進行了拆遷改造。當年9月份『十八拐』第一期5400平方米的居民住宅樓正式投入使用,其建設時間只有一百天,被稱為『百日工程』。

  相比『三十六棚』,這裡工程建設明顯倉促,房屋質量也很粗糙,沒有集中供熱,沒有分戶水表,這都為後來的居住生活帶來了諸多麻煩。

  74歲的宮義老大爺是當地的老住戶,也是『十八拐』周遭變化的親歷者。他1954年住進了『十八拐』棚戶區,後來又搬進了建成的樓房裡。

  提起當年棚戶區,宮大爺說,那時四周的環境真是差:旱廁挨著窗邊,從胡同這邊走到那邊得拐18個彎。1978年,聽說要改造蓋樓,大家都非常高興,當時建成的一期民房有28平方米到32平方米不等的房間,宮大爺選擇了三樓的28平方米房間,其兩個屋都向著南面。宮義的老伴邵桂芝說:『住進新樓後,周圍的居民那個羡慕呀,經常有一些親戚、朋友和同事來家裡參觀。』這讓夫妻兩人心裡美滋滋的。

  現在的『十八拐』居民區。

  由於樓裡沒有暖氣,到了冬天居民們都要燒煤燒柴取暖,住慣了棚戶區的居民們根本不認為這是個問題,可這一燒就是三十年,現在他們的樓下還留有成排的棚子用來存放燃煤和木柈,這裡也成了哈市城區內少有的靠燒煤柈取暖的居民樓之一。由於沒有分戶水表,自來水公司為了收費方便,每天只給供兩個小時的水,早6時30分至7時30分,晚5時至6時,居民家都要准備多個桶和盆用來儲水,早晚還要定點接水,三十年如一日,實在不方便。

  『十八拐』樓房裡,和許多居民一樣,宮義燒煤取暖。

  近幾年來,周圍的棚戶區相繼拆遷,一座座新式住宅樓拔地而起,看著人家都住上了『五全』房子,老兩口就只有羡慕的份了。宮義說,每年冬天取暖都要燒掉兩噸煤,年輕時還行,現在歲數大了,也沒有力氣了,前年運煤時還把腰給閃了,現在他們就希望這供熱問題能早點解決。

  兩屋一廚曾經的夢

  劉中山

  1978年9月30日,寫入了哈爾濱歷史大事記。這一天,『三十六棚』和『十八拐』第一期住宅改造工程提前40天竣工交付使用,189戶居民搬進新居。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30年前建成的『三十六棚』和『十八拐』新區,是哈爾濱市最好的住宅區,令多少個家庭心生向往。我們還可以設想,在那樣的年代,如果問起:你的家庭夢想是什麼?很多人會回答:兩屋一廚。而那時的兩屋一廚不過是區區的三十幾米。而如今,30年前最好的新區,也許已經再次進入了改造的倒計時。

  30年,來路匆匆,我們一路向前,向前。然而當我們停下來、回轉身,突然發現:那個曾經的夢想,竟然真真切切地留在了我們的身後。看一看高樓林立的都市,再想一想並不遙遠的30年前,變化,還何需多言。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