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我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提供了全面的思想保障、理論保障和制度保障,特別是在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和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方面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培育指明了改革的目標和方向。目前我省『兩大平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小、帶動能力差、市場競爭力弱等問題依然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大的瓶頸是人纔短缺。因此,培育有文化、有素養、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勢在必行。
一、要有職業化的培養目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相對於舊型的農業經營主體而言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即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從事農業生產的自然人或法人。主體角色能否從舊的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自然人成功轉換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關鍵取決於新型職業化的培養目標能否明確,能否培養適應不斷改變的生產條件、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適應不斷提昇的社會需求的農業生產者。即從文化視角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的熱愛、對農業的尊重、對農業的奉獻、對農業的執著;從技術的角度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的了解、對農業的判斷、對農業的掌控、對農業的預知;從經營的角度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的開發、對農業的提昇、對農業的創造、對農業的發展。
二、要有專業化的培養思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就是要打造職業化的農業生產經營者,專業化的培養體系是必然要求,它為職業化培養目標的實現提供支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專業化培養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將一個群體逐漸培養成符合農業專業標准、成為農業專門職業人纔並獲得相應的專業地位和職業資格的過程。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具有從事現代種養業專門知識,獨立地完成社會賦予的分工責任,也可以說是壟斷地從事社會不可缺少的工作的意識;要具有促進農業增產、農業增效、經營者自身和相關主體增收的能力;具有提供社會居民所需產品,確保消費者權益和生態環境安全的責任;具有獲得生活安定、生產持續、社會和諧所必需的生活和生產補助、補償和補給的保障權利。
三、要有社會化的培養體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職業化目標、專業化定位,需要由社會化的教育來實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教育目標的社會化是對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能力的提昇,需要通過培育內容的社會化、培育主體的社會化、培育方式的社會化來實現培育的目標。在培養主體上應實現以公共教育(通過政府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機構實現)為基礎、合作教育(通過新型主體間的互助培訓、指導和模擬實現)為補充、經營教育(通過專門社會經營機構的培訓、認證企業實現)為趨勢的『三位一體』相結合的社會化培養體系。在教育和培訓形式上應采用正規式與非正規式相結合(職業證書教育與職業課程教育)、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定期學制與臨時培訓)、有形與無形相結合(圖書、雜志、資料與電視、媒體、網絡)、區域性與結構性相結合(不同縣市與不同類型)的教育和培訓方式。
四、要有開放化的培養方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職業化目標、專業化定位、社會化體系,需要由開放化的培養方略來完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教育的開放式方略是在農業生產要素、農產品與農業服務可以較自由地跨國界流動的條件下,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何實現最優資源配置和最高經濟效率的教育。開放式培養方略強調把地方農業資源與國內條件和國際市場聯系起來,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開放式視野、開放式生產、開放式競爭、開放式發展,盡可能充分地參與國際分工,同時在國際分工中發揮出本國經濟的比較優勢。需要通過開放式培養理念、開放式培養內容、開放式培養方法來實現培養目標。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放式的職業理念,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社會和國際資源的意識;在國際農業先進技術和先進生產方式的引領下,要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或應用國際先進技術和先進生產方式的能力;采用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生產和研發相結合、跨國經營和本土經營相結合的教育和培訓方法。
(作者單位:東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