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組團』來服務『打包』送技術 東北農大以項目為載體建立科技興農新模式
2017-01-09 08:20:4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馮丹 王天月 衣春翔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月9日訊 『我種玉米30多年了,但迅速增產增收就是近3年的事。這主要得益於東北農業大學的科技幫扶,以前也有農業專家來指導我們,但基本都是長蟲子了就告訴我們怎麼滅蟲,苗長勢不好就告訴我們怎麼施肥。但東農專家不一樣,他們是不同領域專家「組團」來的,把種子、種植技術、田間管理和肥料及施肥方法「打包」提供給我。現在我的種植面積擴展到1萬多畝,每畝地少用10多公斤肥,還能增產50公斤,讓我這幾年增收幾十萬元。』望奎縣通江鎮種糧大戶宋加興告訴記者。

  『組團』來服務、『打包』送技術如今已經成為東北農業大學農業服務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常態。科技部農村科技司組織專家經過考察後表示,東農這種新的服務體系和新的轉化模式,解決了農業高校科技服務主體單一、力量薄弱、積極性不高,不能把成果有效轉化成生產力等問題,是全國農業高校科技服務體制機制改革的創新。

  從單打獨斗到組團服務

  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培育新型農民

  『過去高校科技服務都是單打獨斗,一個老師服務一個地方、服務一個單項,無法在整體上帶動一個區域的農業生產。如果不建立一個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無論是農民還是有著科技項目的高校,都無法發揮效能最大化,推動龍江現代化農業發展。』東北農業大學副校長鄭秋?介紹,該校自2013年承擔國家科技支橕項目『北方寒地現代大農業區大學農業科技服務模式及技術集成與示范』(以下簡稱『寒地項目』)以來,就一直致力於探索一種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

  據了解,東農在借鑒國內外農業科技推廣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了『政府推動下,以大學為依托,基層農技力量為骨乾』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圍繞區域主導產業,先後建立了紅興隆管局八五二農場、建三江管局大興農場、望奎縣、嫩江縣4個綜合示范基地,這些基地集教學、科研、推廣功能『三位一體』,形成了政產學研推和諧組合的服務模式,形成科技進村入戶快捷通道。

  截至目前,百餘名專家常年依托試驗示范基地,在農業生產一線開展科技服務,參加培訓技術人員及農民達萬餘人次,培養了一大批農技骨乾和新型農民。通過項目示范區輻射帶動推廣,累計增產優質水稻5.08億公斤,增產玉米7.58億公斤,增產大豆0.77億公斤。

  校企攜手轉化科技成果讓農業新品種新技術遍地開

  鄭秋?表示,在『寒地項目』推動下,東農把與水稻、大豆和玉米相關優秀技術整合到一個平臺,發揮各個學科和專家的優勢,從而有能力去將新品種、新農技和新肥料推廣到更多地區。

  姜佰文就是這樣實現了技術轉化,他告訴記者,通過在852農場做了三年試驗,把科研成果與肥料企業合作轉化生產了『玉米套餐肥』。2016年,東農與哈爾濱尚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建立校企研發中心協議,學校提供產品研究和農化服務,企業投資100萬元,這種合作真正讓學校教師的成果轉化成產品。『如今,企業的肥料賣到哪裡,就把我們的科研成果推廣到了哪裡。企業解決了我們成果中試、小試等問題,大大縮短了成果轉化周期。』

  鄭秋?告訴記者,現在東農已經實現了『點上開花、線上輻射、面上拓展』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態勢,推動農業科技進步與現代農業發展。從2013年至今,東農通過『寒地項目』,累計篩選推廣19個新品種,轉化17項科技成果,創造經濟效益8.4億元。2014年到2016年,東農還分別與密山綠瑩高麗米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墾建三江管局龍騰水稻專業合作社合作,推廣『粳稻高產及防病健身關鍵技術』和『旱地粳稻稅費優化技術』,實現增收近6000萬元。

  成果轉化加速倒逼科研創新昇級新型服務體系助力做好『糧頭食尾』

  東農在我省廣大地區進行技術推廣和服務時發現,我省有許多坡耕地,一下雨就把黑土壤都衝走,引起水土流失。針對這個問題,東農發明了一種新農機——壟溝築擋機械。這種機械可以在玉米和大豆播種的同時,讓土地形成防止水土流失的坑溝,既有增產效果,又有環保作用。目前,這一新農機已經被一家企業轉化,並在近1.3萬公頃耕地上推廣。

  實際上,從2013年至今,東農在田間地頭為農民服務,轉化新成果的同時,也為新的科研方向提供了靈感。僅通過『寒地項目』,東農就出版專著3部,發表論文40篇,審定新品種3個,轉讓專利3項。

  鄭秋?表示,下一階段將針對大學人纔機制,尤其是教師的職稱評審機制、崗位聘任機制,基層和高校利益分配機制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從而更好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讓已經建立起來的新型農業服務體系和科技轉化平臺更有效地為龍江農業發展服務。

  東農黨委書記馮曉說,『寒地項目』對新的大學的科技服務模式做了一個探索,可以讓高校形成更好的機制、更好的策略、更好的服務模式,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支持龍江現代化農業大發展。目前,這個項目只是以學校育種、種植和肥料等專業為主。未來,會把農機、水利、食品和經管等專業也囊括到新型農業服務體系之中,讓龍江大地的農民可以獲得從種植到加工再到銷售的全產業鏈技術支持,為我省做好『農頭工尾』、『糧頭食尾』做出應有貢獻。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