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5日訊(記者王忠岩 孫曉銳 莊園)1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在哈爾濱國際會議中心環球劇場隆重開幕。會上,宋立權代表農工黨省委作了大會發言。

宋立權代表農工黨黑龍江省委員會發言。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我省農村垃圾主要由生活垃圾、畜禽糞污、農作物秸杆、種植業生產廢棄物四大部分構成。目前,主要采取填埋、堆肥、焚燒等簡單處理方式,無害化處理率和資源化利用率較低,局部地區污染嚴重,農村垃圾治理工作整體形勢較為嚴峻。
我省農村垃圾治理工作存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主觀上,部分縣鄉村乾部對農村垃圾治理工作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客觀上,一些難題亟待破解:一是垃圾治理投入不足,資金瓶頸制約嚴重;二是垃圾處理設施不完備,處理方式落後、處理能力不足;三是村屯保潔隊伍配備不到位,源頭治理效果不理想;四是垃圾治理機制不健全,治理進程推進緩慢。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穩定保潔隊伍,建立村莊長效保潔制度。建議省政府按照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普遍建立村莊保潔制度』、『逐步把農村環境整治支出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5年專項行動』等要求,推廣海林、湯原、方正等地經驗,在省級財力充許的情況下,適當給予村級保潔隊伍工資補貼。由各市縣根據實際,確定當地保潔隊伍建設及資金保障事宜,適當提高保潔人員的薪籌待遇,盡快組建起專業、穩定的村莊保潔隊伍。明確保潔員職能。通過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實施『門前三包』等機制,明確村民的保潔義務。
二、實施垃圾分類,有效降低農村生活垃圾總量。農村垃圾必須從源頭分類減量,降低轉運和處理成本。建議省財政廳、環保廳和住建廳加快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大力推進農戶源頭分揀、村街保潔員二次分揀的垃圾減量機制,要求村民在垃圾丟棄之前,盡可能的將廚餘垃圾作為禽畜飼料或簡單堆肥還田,有用的垃圾進行回收,或者留待賣出。村保潔員負責收集農(居)戶的垃圾並進行再分類。再分類的垃圾,對於可回收廢品、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盡量采取就近處理的方式:可回收垃圾出售給廢品回收站進一步分選回收利用;草木灰、土渣和建築垃圾用做填埋修路覆蓋層;不可回收和不易降解的惰性無機物和有毒有害垃圾經鄉鎮中轉後統一送至就近的垃圾填埋場進行處理。
三、加大資金投入,建立規范的垃圾轉運處理設施。要按照政府主導、分級負擔、多元籌措的思路,采取財政為主、收費補充、市場融資方式,多元化籌集資金,加大對農村垃圾治理的資金投入。根據村莊分布情況建設安全、規范的農村垃圾堆放處理設施,合理配備垃圾轉運車輛。原則上所有行政村都要建有垃圾集中收集點,每個鄉鎮都要建有垃圾轉運站,相鄰鄉鎮可共建共享。對市、縣已投入運行的垃圾處理廠,要延伸服務功能,逐步將周邊鄉鎮、村屯的垃圾納入處理范內。根據『誰產生垃圾、誰負責買單』的原則,對鎮村居民、商家店面、企事業單位適當收取垃圾清運費和處理費。
四、引入工商資本,以市場化模式提高農村垃圾資源化利用比重。借鑒發達省份委托第三方運營經驗,鼓勵PPP模式在我省農村環境治理保護中的運用,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垃圾處理設施投資、建設和運營。借鑒外省垃圾治理方面的經驗,加快開展政府購買服務試點,並通過招商引資,積極引入大型專業性環保和新能源企業,建設環保和能源項目,對農村生活垃圾、農作物秸杆、畜禽糞污進行資源化、能源化利用,對此類項目給予發電、供熱、供氣優先並網等政策,對處理量較大的企業適當給予生活垃圾和秸杆運輸補貼,加快農村垃圾治理進程。
五、強化監管執法,建立長效督導管理制度。出臺農村環境管理方面的地方法規,從法律層面上解決農村環境管理方面的空白。由省政府明確市(地)、縣(區)各級農村垃圾管理工作的行業指導部門,明確行業管理部門的職能,授予相應的行政執法權,定期開展專項督導檢查。加快調整優化畜牧產業布局,加快完成『禁養區』劃定,加強畜禽規模養殖場監管。針對城鎮垃圾向農村轉移、『十小』污染企業治理、建築垃圾向農村傾倒等問題,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細化部門責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逐步將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工作的實施情況納入地方政府考核內容。
六、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乾部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通過新聞媒體、廣播、電視、公益性廣告等多種形式,提高農村廣大群眾對垃圾處理的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尤其是提昇對垃圾減量意義和方式的認識。組織村民開展文明農戶、衛生家庭等評選活動,建立健全公眾監督和自我約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