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9日訊 8日召開的省委農村工作會對做好今年『三農』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通觀會議精神,充分認清當前農業發展轉型的階段性特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是最大亮點。
會議明確提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提出的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要求,關鍵是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業提質增效上取得突破。要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
當前,隨著國際市場一體化步伐加快,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在接軌過程中出現明顯倒掛,從而出現『洋糧入市』、『國糧入庫』的現象,導致主產區主要農產品大量積壓,農產品銷售和農民持續增收遇阻。作為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產區,我省受到的衝擊自然最大。與此同時,我省種植結構上,玉米雖然調減力度很大,但比重偏高的矛盾仍未根本改變,大豆面積雖有恢復性增長,但比重仍然偏小,與市場需求不相稱;農產品結構上,仍然是以中低端『大路貨』為主,提質增效任重道遠。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我省如何在這場化解矛盾尋求發展之役中贏得主動,會議給出的答案就是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昇供給質量,力促農民增收上;並明確提出四點要求:第一要重點推進種植結構調整,第二要大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第三要鼓勵扶持農民創新創業,第四要加強農業基礎和生態建設。
縱觀國內形勢,消費者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如何把龍江農產品的生產優勢轉變為供給優勢,進而在市場上形成競爭優勢,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會議指出要堅持走優化結構、改善品質、提昇供給水平的路子,調好調順調優種植結構,大力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推動農產品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靠『賣得好』倒逼『種得更好』。加快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確保龍江農產品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
要自上而下改變重生產輕營銷的觀念,樹立強烈的市場意識,加強營銷策劃,多組織營銷活動,聘請營銷高人,創新營銷方式,把好的東西賣出好價錢,在提昇農產品價值鏈的過程中讓農民獲益。
要加快促進種養加一體,產加銷銜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畜牧養殖產業。加快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強省的戰略轉變。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為抓手,積極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規模擴張,龍頭企業轉型昇級,企業和農民深度融合。引導企業和合作社深度開發農業『原字號』產品,延伸產業鏈,推動綠色食品加工業發展。
藍圖已經繪就,大地正待耕耘。記者獲悉,今年全省將繼續調整非優勢產區玉米種植面積,穩定水稻生產,擴大高蛋白食用大豆面積;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因地制宜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發展鮮食玉米、蔬菜、馬鈴薯等高值高效作物,建設『北菜南運』生產基地,重點打造一批蔬菜外銷基地縣,積極引導發展水產品加工業,提高漁業產業化發展水平;加快發展綠色食品,全省綠色食品認證面積力爭達到7600萬畝,積極探索『魚稻』、『鴨稻』和『蟹稻』等有機食品生產方式,推廣面積達到30萬畝以上,提昇綠色有機食品發展質量。深入實施農民創業工程,提昇創業層次和收入水平。全省要新增農民創業典型3000個、新建農民創業示范基地300個、創建農民創業園區100個、培訓創業型農民1萬人、全省農民創業人數力爭實現120萬人……
漸行漸近的春天,讓人們充滿希冀,摩拳擦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