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20日訊 元宵節過後,記者走進綏化青岡縣昌盛鄉幸福村的沃土豐達合作社,農戶們正圍在合作社理事長仲維華身邊聽他算經濟賬:『把地包出去,今年一畝地流轉費大概170元,加上153.92元的糧補和70元的地補,實際每畝收入393.92元。要是入社把地托管給我們,種玉米的話保底每畝產糧1500斤,按照0.45元一斤賣收入也有538.92元,每畝比包地多145元,多打的玉米還不算。』聽到這些,一些農戶在合同上簽了字。2016年,通過這種創新的合作模式,沃土豐達共經營土地9640畝,為364戶入社農戶帶來了純收入466萬元。
情系黑土研究生返鄉創業
五年前仲維華就已經是昌盛鄉的名人,他和妹妹是鄉裡僅有的兩個研究生。『2013年研究生畢業前,我也曾考過公務員,也找過工作,最後還是決定返鄉當新型農民,帶領家鄉人脫貧致富!』仲維華告訴記者,那兩年,農村合作社勢頭正旺,決定回鄉後,他先是自費到北京參加了一個合作社運營培訓班,隨後又考察了21家合作社,足跡遍布東北三省和內蒙古。『通過走訪我學到了很多寶貴經驗,也看到了當時合作社運行中的一些問題。』
經過長時間思考和測算,仲維華提出了『托管經營』的合作模式——根據地力等級與農戶簽訂合同,每畝地農戶支付托管費用360元,一等地保底1500斤產量,二等地保底1200斤產量,超出部分合作社和農戶三七分成,不足部分合作社按照差額的70%進行賠償。
仲維華說,組建合作社最初他遇到的阻力來自家裡:『我爸聽說我要回家種地氣得不讓我進家門,他說我要種地十一二歲就可以種,還供我讀那麼多年書有什麼用?而且就是他這樣一輩子種地的人也很難種出畝產1500斤。』但是最後,仲維華說服了家裡人,2014年3月12日,沃土豐達合作社正式成立了。最初的社員是仲維華的父親、弟弟、舅舅和姑父等家裡人。
規模經營向科技要產量
在仲維華的辦公室,兩盆種在沙礫裡的綠色植物吸引了記者的注意,仲維華告訴記者,這是他在對種子樣本進行『逆境實驗』。『種子正常出苗溫度是8度,我把種子種在沒有任何營養的沙礫中,放在4度的恆溫箱裡。以此檢驗種子的抗低溫能力和自身的營養情況。我們是大面積播種,差之毫厘失之千裡,所以每一個細節都要萬分小心。』仲維華說。
第一年,沃土豐達共經營了700畝地,雖然合作社沒有大收入,但卻實現了保底畝產1500斤的目標。拿到收成的農戶將豐收的喜悅一傳十,十傳百,2015年,合作社拿到的土地增加到4918畝。2016年,『托管』給合作社種植玉米的土地達到9070畝。
『合作社通過規模連片種植和先進科技投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量。統一購買生產資料,每畝可節約成本50元左右;統一農機服務,每畝大體可節約成本50元左右;統一品種和種植標准,實現增產增收,去年合作社的平均畝產1650斤,增收近80元;今年由於合作社的玉米品質好、水分低、賣得早,潮糧售價達到每斤0.52元,僅此一項每畝增收165元。』仲維華告訴記者,但是這一年因為收購政策變動,玉米收益打了很多折扣。為了應對變化,他選擇了用調整種植結構來增加收入。通過土地流轉方式,沃土豐達流轉了41戶570畝土地進行『三辣』(毛蔥、大蒜、辣椒)、油豆角和秋菜的套種,實現畝純效益3300元,為合作社帶來純收益近190萬元。
『毛蔥和豆角生長期都是50多天,但一個需要早種,一個需要晚種,而且兩者不爭空間。收完毛蔥再種秋菜,可謂地盡其用。』仲維華說,這個套種的信息是他從互聯網上學來的,毛蔥和豆角的銷路,包括玉米的銷路也是從他加入的幾個全國農產品百人購銷群上找到的。『我們已經著手搭建屬於自己的網上商城,借力互聯網轉方式、調結構,找市場、找技術纔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出路。』
心系扶貧供給側改革促增收
作為土生土長的幸福村人,仲維華從返回家鄉的那一天起,目的就不是要為自己賺多少錢,而是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鄉親們過得更好。從創建沃土豐達起,扶貧助困就始終是合作社優先考慮的問題。
今年57歲的楊昌禮就是受益於沃土豐達的貧困戶。十幾年前,一場意外不但讓楊昌禮喪失了勞動能力,家裡還欠下了大筆外債。加入沃土豐達前,楊昌禮在鄉裡燒鍋爐,微薄的收入還要供養80歲的母親和讀大學的兒子,拮據的日子常常讓老楊覺得生活很無望。沃土豐達成立後,楊昌禮把地托管給了合作社,仲維華還給了他一份為合作社看地的工作,每月薪水2000元。2016年,老楊托管的20畝地打出了1895斤的超高畝產,為他帶來了17600元的收入。昌盛鄉鄉長遲清文告訴記者,眼下鄉裡不少貧困戶都和楊昌禮一樣,能在沃土豐達賺到『雙份錢』。
在沃土豐達的遠景規劃圖上,記者看到無論是對青少年、殘疾人還是老年人,沃土豐達都有智力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等對應的扶貧規劃。2016年托管合作協議是每畝超出1500斤的糧食款合作社與農戶三七分賬,但實際上賣糧款仲維華一分都沒留,都返給了鄉親們。
仲維華表示,2017年,沃土豐達的6個合作分社將采取『托管代耕、帶地入股、規模流轉』三種模式繼續為農民增收找出路、找對路,帶領農民共同致富。計劃規模經營土地2萬畝,入社農戶700戶,其中貧困戶400戶。其中結構調整面積5030畝,計劃種植三辣套種500畝、南瓜2000畝、工業大麻1000畝、獨頭蒜30畝、小麥黃豆1500畝。記者采訪時,已簽完的合同達1.2萬畝。仲維華說,有政府和鄉親們的大力支持,他對未來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