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強學會建設,改革學會治理結構和治理方式
學會是科協的組織基礎,學會工作是科協的主體工作。科協系統深化改革,必須緊緊抓住所屬學會這個『牛鼻子』,突出學會治理結構和治理方式改革這個重點,從根本上解決凝聚力不夠、活力不強、組織松散等突出問題,真正把學會做實做強做好。
1.改革學會會員制度。積極引導各領域科技工作者組建學會,鼓勵學會大力發展個人會員。支持資深學術專家、行業領軍人物、學科帶頭人等加入學會,廣泛吸納大學生、研究生等作為學會的學生會員、青年會員。各級學會要根據自身規模和所在領域科技工作者隊伍狀況確定會員發展目標,盡可能多地吸納個人會員。支持老科協積極發展會員。突出科技工作者的主體地位,強化會員服務意識,密切與科技工作者的直接聯系。探索建立會員分類服務和管理辦法,明確不同類型會員的責任、權利、義務及審批程序,提供精准服務。
2.改革學會治理結構。指導各級學會加強組織建設,依照法律、法規和章程獨立自主開展活動。指導學會設立規模適中的理事會及常務理事會、權責明晰的監事會、實體化的秘書處,理順學會決策機構、執行機構、監督機構的關系。規范學會分支機構設置,加強分支機構管理。推進學會秘書處實體化建設,加強對無掛靠、無業務主管單位學會秘書處的聯系指導,著力打造運轉高效、規范有序的實體辦事機構。激勵扶持優秀學會,實施省級學會創新與服務能力提昇計劃,逐步培育50至70個組織架構健全、體制機制完善、運行管理規范、學術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發展充滿活力的學會,予以重點支持。探索建立學會聯合體,推動面向大學科領域或全產業鏈的學會集群發展。
3.改革學會治理方式。指導學會研究制定務實高效、位階有序的會議制度,督促學會領導機構按期換屆,確保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監事會依法依章程履職。優化學會領導人員構成,省級學會代表大會代表應主要為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學會理事會理事四分之三以上、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三分之二以上應為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推動成立青年工作委員會,提高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比例。推動學會秘書長職業化,逐步建立一支政治素質高、專業能力強、工作作風實的專職工作人員隊伍。規范在職及退(離)休領導乾部在學會兼職,明確兼職人員責任義務,調動兼職人員履職盡責積極性,及時調整不能正常履職的學會工作人員。
4.改革學會黨建工作機制。實施『黨建強會』計劃,擴大學會黨組織的覆蓋范圍,確保學會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學會普遍成立黨組織,有條件的學會辦事機構可設立黨的基層組織,暫不具備條件的可設立聯合黨支部或黨建工作服務站,發揮好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積極探索在學會理事會層面設立黨委或黨建工作小組,發揮好學會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和保障作用;設立科技社團黨工委(黨委),探索科協黨組領導學會黨的工作、科技社團黨工委(黨委)指導學會黨建工作的新機制。以促進學會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為突破口,實現黨的工作全覆蓋。加強學會黨建理論研究,增強學會黨員負責人、辦事機構黨員工作者的黨性修養。要通過3—5年的持續努力,使學會黨建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更加完善,學會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學會公信力凝聚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四、加強服務能力建設,創新面向社會提供科技類公共產品的機制
科協組織要立足於職責定位,切實尊重科技工作者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科技工作者的主體作用,搭載體、建平臺,真心實意為科技工作者服務,讓科技工作者為全省工作大局服務,煥發創新創業激情,助力創新驅動發展,助力黑龍江全面振興。
1.創新服務科技工作者機制。改革科技人纔服務機制,積極提供科技人纔公共服務,助力科技工作者成長成纔。制定和完善工作制度,做好院士候選人推選工作,提昇作為院士推薦渠道的效能,強化為院士服務能力。實施青年人纔托舉工程、傑出人纔培養計劃,激發科技工作者活力和潛能。完善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制度,實行普遍性統計調查與典型性解剖分析相結合,利用綜合聯系服務網絡平臺,推動建成全省科技工作者資源信息庫,為實施人纔戰略、完善人纔政策、優化人纔發展環境提供服務。做好科技工作者合法權益維護工作,引導科技工作者依法理性表達訴求,自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優化學術環境,搭建高水平學術交流平臺,提高學術交流質量。整合優勢資源,創辦權威科技期刊,使之成為科協服務的品牌。
2.創新服務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機制。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要求,積極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進軍科技創新和經濟建設主戰場,為老工業基地振興作貢獻。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積極參與創新能力建設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創新鏈和產業鏈、創新鏈和服務鏈、創新鏈和資金鏈對接,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依托學會建立產業協同創新共同體和學會聯合體,重點圍繞創新實施『五大規劃』、加快發展十大重點產業、深入推進『龍江絲路帶』建設,圍繞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五頭五尾』的部署,加大協同創新力度,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強化技術轉移服務,動員引領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有效提高科技供給能力。推進學會積極有序承接科技評估、工程技術領域職業資格認定、技術標准研制、科技獎勵推薦等政府轉移職能。突出圍繞中小微企業尤其是民營經濟主體的需求,推進『會企協作』,增強經濟發展活力。支持農技協組織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加快轉移轉化。積極組織開展科技助力精准扶貧工作。探索科學普及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加強國際、省際科技交流合作,發揮地緣優勢,突出對俄合作,擴大科技文化交流,鼓勵支持海外人纔離岸創新創業,吸引優秀科技人纔和創新資源向我省流動。
3.創新服務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機制。認真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黑龍江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等法律法規,落實國家和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建立健全公民科學素質評價和共建責任制度,推動青少年、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乾部和公務員等重點人群科學素質整體水平持續提昇,確保實現到2020年全省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的目標。加大科普經費投入,地方政府要根據本地區域人口、公民基本素質和財力狀況,將科普經費列入年度預算,逐步達到國家科普投入基本要求;省級財政在現有科普專項資金中,支持省科協開展具有引導示范作用的全局性、關鍵性的重點工作。實施科普信息化建設工程,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搭建面向學會和各地科協的科普資源集成共享平臺。推動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省科技館功能、豐富展教資源,同時研究省科技館擴建和融入市場機制運營的可行性;支持並配合中國科技館北極(天象)專題館項目建設,推動市(地)填補科技場館建設空白,支持有條件的縣(市)按照區域合理布局和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規劃建設科技場館。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或『以獎代補』等形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科普服務產品研發,同時開發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國家機關、企業、園區科普資源,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免費向公眾開放。培育科技輔導員隊伍,開展科技輔導員職稱評定工作。搭建精准推送科普服務平臺,發揮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科普e站的作用,為社會公眾提供多樣化高質量的科普服務。
4.創新服務黨委和政府科學決策機制。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智庫,緊密結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把握黑龍江振興發展的重大需求,組織開展重大專項決策諮詢課題研究,為相關領域產業技術發展提供科學研判,為公共科技政策出臺提供依據。加強第三方科技評估,積極為相關政策落實提供參考。拓寬科協參加政治協商渠道,發揮好政協科協界委員作用,支持科協參與民主決策。建立省科協常委會領導下的決策諮詢專家委員會,在社會熱點、公眾需求、創新創業、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諮詢活動。打造小中心、大外圍的科技社團智庫體系,集中科技工作者的智慧,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供智力支持。在中國科協指導下,探索協同打造東北區域科技創新智庫,共同助力老工業基地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