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體制性、結構性、資源性矛盾
省政協文史委副主任、教授祝福恩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在科學總結我省過去五年取得七個方面的巨大成績、五個深刻啟示的基礎上,清醒而深刻地提出了我省經濟社會及振興發展中存在的『三性』問題。報告提出,體制性、結構性、資源性矛盾仍然突出,產業結構偏重、民營經濟偏弱、創新人纔偏少問題亟待解決。這是問題導向方法論的科學運用,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重要講話精神的實踐化,是對我省振興發展面臨難題的理性診斷和科學把脈,為奮力走出全面振興發展新路子提供導向和路徑引領,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的『體制性、結構性、資源性矛盾』,對我省振興發展面臨的問題做出了極為准確、深入、透徹的分析。我們應注意從四個維度來把握:
其一,體制性、結構性、資源性的研判體現了歷史的維度。
我省進入計劃經濟較早,退出計劃經濟較晚,思想觀念滯後,體制機制不活仍是制約振興發展的癥結。我省在振興發展中存在的『三性』問題有著深刻歷史根源。我省在全國解放最早,1946年我省解放後,哈爾濱就率先實行供給制,並推進計劃經濟體制,而在廣東、海南等沿海地區由於解放時間晚,沒有搞過平均主義的供給制經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也晚於我省。在『一五』時期,由於我省與蘇聯聯系較密切,蘇聯援建我省的22個大項目,實行的都是典型的計劃經濟體制。體制性的歷史遺留導致我省經濟及振興發展中的體制性、結構性、資源性問題嚴重阻礙了經濟社會和改革的發展。所以,黨代會報告精准、明確提出這『三性』,是對我省面臨問題的科學診斷。
其二,體制性、結構性、資源性的研判體現了現實的維度。
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是從北向南,即從我省為起點一步步向南方及向沿海省市推進,使我省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不但時間長,而且機制固化、思想僵化問題突出。這是我們不可否認和忽視的客觀現實,是我省改革開放及發展市場經濟以來經濟發展位次後移的根本原因。『三性』矛盾,是在改革攻堅階段的自我反省、自我認識,有利於提出符合我省省情的發展路徑。
其三,體制性、結構性、資源性的研判體現了理性的維度。黨代會報告中把『體制性』放在首位,是對我省各種體制機制、經濟結構、所有制結構、產業結構、組織結構、企業結構以及能源資源趨緊等方面存在問題的深刻認識和准確判斷,以鮮明的問題導向、清晰的市場導向指明了破解難題的著力點與突破口。
其四,體制性、結構性、資源性問題體現了工作的維度。我省目前產業結構發生積極變化,新動能、新增長領域初見成效,全省能源工業2011年佔經濟總量22%,2016年下降到8%。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從經濟總量上看,2016年比2012年增加1400多億元,能源工業已比2012年減少1600多億元,表明我省在能源工業之外多創造3000多億元經濟總量。這些成效是緊緊抓住體制性、結構性、資源性矛盾,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全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任務的結果,特別是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重要講話精神,推進轉方式調結構的實踐結果。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對『三性』與『三偏』進行集中論述,為我省深化改革提供了邏輯支橕和理論依據。由此,順理成章地提出『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更充分釋放的全面振興發展新路』的任務要求。改革是破解難題的金鑰匙。我省推進改革的任務十分艱巨,必須強化頂層設計、堅持多措並舉、勇於攻堅克難,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和利益固化藩籬,形成系統設計、整體謀劃、協同推進的良好局面。我們要立足『三性』科學認識和准確定位,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邏輯,激發實現龍江全面振興發展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