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綠色發展:我們書寫
2017-09-21 07:34: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陳寶林 李晶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可持續發展預留空間,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抓好生態環境保護,使黑龍江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黑龍江日報9月21日訊 思想引領行動。

  偉大的論斷,往往在剛一提出時,我們還不能充分領悟其深意,只有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付諸實踐的進程中,我們纔會越來越驚嘆它所富涵的非凡智慧與遠見。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3年9月,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向世界傳達了中國綠色發展的理念。短短幾句話,生動形象,擲地有聲。

  對黑龍江,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注這裡的生態保護。2016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全體會議審議時指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黑龍江省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擁有大森林、大草原、大濕地、大湖泊、大界江、大冰雪,要推進『多規合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為可持續發展預留空間,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2016年5月下旬,習近平總書記在伊春市、撫遠市等地考察時再次強調:以推動綠色發展為抓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黑龍江的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銀山。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抓好生態環境保護……

  殷殷囑托,聲猶在耳。一年多來,黑龍江著眼全局,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全力以赴來抓,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著力在生產力布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以及制度體制上做足了文章。以實際行動和先行姿態,創新思路,系統謀劃綠水青山和冰天雪地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不斷增進人民福祉。通過走綠色發展道路,念好『山水經』、打好『冰雪牌』、做好『生態文章』,構建新型生態產業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步一個腳印地將兩座『金山銀山』變成了生動現實。

  一年多來,龍江生態農業高歌猛進,『龍江綠』行銷大江南北,林下經濟風生水起,冰雪旅游產業不斷提檔昇級。2016年,旅游業實現收入在全省GDP中所佔比例為10.42%,哈爾濱機場旅客吞吐量躍居東北之首,省外銀行卡在黑龍江刷卡交易額達2302億元,較上年增長39.4%。

  廣袤的黑土地上,正在進行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綠色變革』。綠色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戰略富省惠民。

  (一)生態保護,置於多高的地位都不為過;頂層設計,大手筆擘畫生態龍江美好圖景

  9月5日,《黑龍江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正式對外發布並正式施行。為全省加快生態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范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工作樹立了標尺。

  就在前一天下午,黑龍江省總河長第一次會議召開。省委書記張慶偉在會議上強調,要以對黨中央高度負責、對龍江全面振興發展高度負責、對人民群眾和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精神,突出重點聚力攻堅,強力推進工作落實,保護好全省的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湖泊、每一塊濕地,讓龍江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斷,建設生態強省,走綠色發展之路,黑龍江的腳步堅定而有力。自去年以來,省委省政府緊鑼密鼓采取的一系列舉措和實施的制度設計,著眼大局,切合省情實際,傾力構建『生態保護優先』和綠色生態產業富省惠民的全新發展格局。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黑龍江重要講話精神,省委省政府提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我省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把黑龍江獨有的生態和文化資源優勢挖掘好、利用好、發揮好,下大力氣發展冰雪游、森林游、邊境游、濕地游、避暑游等旅游產業以及健康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同時抓好金融、物流、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市場消費點、就業拉動點;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我省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擁有大森林、大草原、大湖泊、大濕地,這是大自然恩賜的寶貴財富,也是今後發展的重要依托。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以推動綠色發展為抓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走出一條生態優勢充分發揮、綠色生態產業富省惠民、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子。

  金秋龍江,繽紛絢麗的五花山色令人陶醉。陳寶林 攝

  2016年9月,《黑龍江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實施方案》發布。《方案》明確生態紅線是維護生態安全的『生命線』,是維護公眾健康的『保障線』,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警戒線』。

  2016年12月,最新修訂的《黑龍江省食品安全條例》提出,自2017年5月1日起,在全省行政區域內全面禁止種植、生產、加工和銷售轉基因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以及含有轉基因成分的食用農產品。積極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推動黑龍江由大糧倉向『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轉型邁進。

  2016年12月,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黑龍江省重點國有林區改革總體方案》,把國有林區改革作為重點任務進行全面推進……

  這一年,《黑龍江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黑龍江省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行動方案(2016~2018年)》《黨政領導乾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黨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職責》《黑龍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法規條例相繼制訂通過或頒布實施,打出『組合拳』,從制度上給生態保護立規矩、拉紅線,大刀闊斧,力度空前。

  春去春又回,奮進風帆起。在今年春天召開的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再次強調,要以打造『兩座金山銀山』為抓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念好山水經、冰雪經,構建綠色生態產業體系和空間格局。發展生態旅游,挖掘生態資源和區位優勢,發展冰雪游、森林游、邊境游、濕地游、避暑游等旅游產業,整合旅游資源,推動文化、體育、時尚、健康養老與旅游融合發展,建設全國一流的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夏季健康養老基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區。發展冰雪經濟,發揮冰雪大世界、雪博會、亞布力滑雪、雪鄉等品牌優勢,優化整合冰雪資源資產,大力發展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體育、冰雪教育,打造全國冰雪旅游首選目的地、冰雪人纔培養高地、冰雪裝備研發制造和冰雪賽事承辦基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建設冰雪經濟強省。嚴守生態紅線,推進『多規合一』,實行最嚴格環境保護制度,開展國家公園體制改革試點,爭創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統籌推進治水、淨氣、降噪、還綠、護田,保護利用黑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和垃圾無害化處理,加快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推廣應用,落實『河長制』,保護重點林區、重點濕地和界江界河,使黑龍江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

  這是一個生態資源大省的責任與擔當。

  2017年8月,《黑龍江省貫徹落實〈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乾意見〉的實施意見》印發各地,提出發揮我省資源稟賦獨特、生態環境優良的優勢,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促進全省生態環境有效保護、整體生態化優勢充分釋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綠色發展。

  『要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好生態環境』已經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識;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實施可持續發展,建設『美麗龍江』,3800萬龍江人民篤踐力行。

  (二)轉觀念,樂享生態紅利;調結構,激活一方山水

  8月興安,碧空如洗,滿目蒼翠。劉忠站在自家的禽捨前,望著雞鵝撒歡兒,臉上綻放笑顏。

  今年49歲的劉忠,是大興安嶺阿木爾林業局綠林管護區第三管護站管護員,曾經作為一名J—50集材拖拉機駕駛員,在木材生產一線乾了20多年。轉崗到管護員崗位後,他成了這片山林忠實的守護者。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幾年前老劉與妻子在林間嘗試養三黃雞,平日裡喂食苞米破子和蔬菜,讓雞吃林中螞蚱、飛蟲、草籽和黑土中的有機質。由於是『溜達雞』,受到了過往游客和秋季采山人員的青睞,一只三黃雞能賣到150元,烏雞能賣到200元,烏雞蛋更是賣到了20元一斤,一年收入1.5萬元。

  『不靠伐木頭也一樣能致富,這片大山就是我們最大的本錢。』劉忠說。

  如今在大興安嶺廣袤的林區深處,像劉忠這樣,由當年『伐木丁丁』的斧鋸手,轉身為守護大山、利用林業資源發家致富的林業職工隨處可見。

  天然林全面停伐,樹不能砍了,日子還得過,怎麼辦?轉變觀念,加快發展林下經濟,宜養則養,宜種則種,向生態要效益,讓林間長出『搖錢樹』。

  在『紅松故鄉』伊春,近幾年圍繞『林業經濟林中發展,林區工業林外發展』的新思路,實施農林一體化經營的發展戰略,通過生態產業帶動林區人民增收致富。鐵力林業局繁育的森林豬在樹林間奔跑,吃松子、飲山泉,排泄物還能為樹木提供生長的養料。『養一年豬,相當於一二十年伐木的收入,而且還長久。』林區人的觀念在變。

  森工綏陽林業局著力發展菌類種植。通過引進推廣優質新品種、采用栽培新技術,嚴格規范生產流程和工藝,產出的木耳品質極佳,已經形成了面向全省、輻射全國的立體營銷網絡,『綏林雙橋黑木耳』聞名遐邇,成為帶動全局職工增收的重要渠道。『只要勤勞肯乾,守著綠水青山就一定能收獲金山銀山。』林區人的信心越來越足,乾勁兒越來越大。

  地處北緯53度的圖強林業局有『中國最北靈芝之鄉』盛名,近幾年大力推廣人工繁育松杉靈芝技術,建成了百聯食用菌產業園區、北緯53度寒地食用菌種植基地等三大基地,拉動黑木耳、蘑菇等食用菌產業發展,年創產值5000餘萬元。既守護了一方綠色,也為企業發展和職工致富構建了新的經濟支柱。目前,全局從事特色種養、旅游服務等產業的職工家庭1200多戶,2600餘人,人均年增收萬元以上,一批轉崗職工就了業,一批貧困戶脫貧致了富。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正成為林區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的強有力的支點。

  曾有這樣一份統計數據:黑龍江22萬平方公裡森林,可涵養水源500億立方米,森林濕地效益總價值高達1.8億元……這是天賜龍江巨大的寶藏。為推進實施生態戰略,加快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去年以來,省森工、大興安嶺、伊春等地先後出臺政策,對相關生態林業產業發展予以大力扶持,重點推進。《黑龍江省林下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省林下經濟年生產總值將實現1500億元。

  今年8月初,《黑龍江省森工系統2017年上半年經濟運行報告分析》發布。報告顯示,林區新增就業13708人,職工年人均工資3.25萬元,同比增長10.7%。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彭佳麗

【專題】十九大時光

【專題】喜迎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