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之路
比起喬海泉,崔雲甫從醫之路的偶然性可能要多一些。他家裡只有大姐是在一家職工醫院當護士,因為小時候身體比較弱,父母常常跟他念叨,說他長大了應該像姐姐一樣,穿白大褂,當個醫生。父母的耳邊風,無意間為崔雲甫播下了從醫心願的種子。
1987年在哈醫大醫療系畢業後,崔雲甫先是師承有著『馬一刀』之稱的馬玉林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之後留院,兢兢業業從事普外科工作,再後師從著名外科專家韓德恩做肝膽胰外科工作。名師高徒,正是在他們的感召下,讓崔雲甫更堅定了自己從醫、尤其是普外科之路的信心和決心,在此期間,他曾協助韓德恩教授做過多例肝移植手術,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

崔雲甫工作照。
2000年,崔雲甫又遠赴德國薩爾大學科研『充電』,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胰島移植,並完成了課題『低溫預處理阻止了分離後胰島中央細胞損害』,通俗地說,就是『對移植的組織做個訓練,使其在移植到病人體內後能夠長期存活』,此重要發現對防治臨床胰島移植後早期胰島功能丟失提供了新的策略,也讓他藉此榮獲德國醫學博士學位。
哈醫大二院肝膽胰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普外科一病房主任,黑龍江省醫學會普外科分會主任委員……30年的時間,1.5萬例手術,一項項重大研究成果、一批批德纔兼備的學生弟子,更有無數病患和家屬的治愈和感激……可以說,崔雲甫這一路走來,真的是從未辜負。
而從醫,尤其是做一名普外科醫生,對於喬海泉來說,是一種宿命,更是一種使命。他出身於醫生世家,爺爺、父親都是醫生,如今,他的女兒也當上了醫生。喬海泉當年在哈醫大,以全校第一的成績畢業,他當時就堅定地要去哈醫大一院普外科,而在從醫30年後,喬海泉依然堅定地說:『如果給我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我還會選擇普外科!』
為什麼一定要去又累又不賺錢的普外科?喬海泉和崔雲甫有著驚人相似的答案。
崔雲甫的回答是:『因為醫學意義重大,肝膽胰脾等器官的功能多,涉及的病種和復雜情況更多,那麼,能夠解決病人的苦難也多。』
喬海泉的回答則更為霸氣:『普外科,英文叫General Surgery,也有「將軍外科」之意,對醫生來說充滿著挑戰,而我是一個喜歡挑戰的人,沒有挑戰,此生沒有意義!』
而30年在普外科的醫學之路和成就,證明了他的不負初心,也證明了他的出色實力:1996年獲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外科學博士學位。1999年作為『拔尖人纔』破格晉昇為教授,自2002年起任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胃脾門靜脈高壓癥外科(普外四病房)主任,普外科副主任,黑龍江省肝脾外科中心臨床部副主任……作為後生一代的喬海泉,很早在哈醫大一院開展了代表肝髒外科手術水平的肝極量切除、單獨全尾狀葉切除和肝中葉切除以及胰頭癌聯合血管切除的根治性手術……喬海泉用自己的手術刀,一路挑戰,一路征服,從未後悔,從未退縮。
『選擇醫學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選擇了,就必須用一生的忠誠和熱情去對待它。』鍾南山的這句話,在崔雲甫還是喬海泉身上,都得到了最好的驗證。無論走出多遠,他們都沒有忘了,自己為什麼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