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回春
對於醫生來說,妙手回春真的是一個被用濫了的詞,但在生命的懸崖邊上,真的只有醫生的手,能帶給病患和家屬最後的希望,和最大的奇跡。
一個醫生,最終是要靠醫術說話的,要靠醫術贏得患者的信任,也贏得同行的尊重。而能夠讓喬海泉和崔雲甫惺惺相惜的,也正是彼此高超的醫術。
在他們30餘年的職業生涯中,有著無數次驚心動魄的手術,也創造了眾多起死回生的奇跡。
一個患有門靜脈高壓伴上消化道大出血達5000毫昇的四川工頭,就是被喬海泉教授從死亡邊緣生生拽回來的。他先是用一小時的時間,完成了脾切除術和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但這時發現,患者本應止血,卻仍大量湧出不止,而且胃部也急速膨脹起來。喬海泉想:『如果這樣的話,這個手術豈不是白做了?那麼把食道下端和胃底切掉,重新做個吻合可不可以?』但這一術式很少有人敢在急診手術中使用,而且喬海泉也跟患者家屬說明,很可能會有並發癥,但他強調一點:『你們要記住,只有活著,纔可能有並發癥!』在征得了家屬的同意後,藝高人膽大的喬海泉順利地為患者完成了手術,而且並沒有並發癥的出現。
喬海泉笑著說:『開始我以為這辦法是我發明的,但後來查書,發現國外已經有了,但我依然感到很欣慰。』因為這集中生智,靠的,就是他多年積淀的經驗和判斷。

喬海泉2000年受世界衛生組織(WHO)資助赴新西蘭奧克蘭大學醫學院以高級訪問學者研修一年。
喬海泉每天做的手術,都要有自己的手術記錄,這些年來足足攢了20多本,上面都是自己每一次手術後的思考和總結,甚至哪一針沒縫好都要記到本子上,如果當天手術實在太晚,第二天早上5點鍾起床一定會全部補上。用喬海泉的話說:『別人可能小事一樁,對我來說人命關天,小小的手術刀下,寄托著多少人的社會關系、生死離別,豈可輕忽?!』
喬海泉如此,崔雲甫亦是如此。曾有一位來自黑龍江省德都縣的詩人邊瑾,因為患有肝門部膽管癌,去了多個大城市的大醫院都說治不了,後來還是上海一家醫院的醫生跟他說:『你還是去哈醫大二院找老崔吧!』崔雲甫看了,也覺得不易,但他卻沒有推脫,只是說:『能做,但我得認真准備。』
崔雲甫深知,此類高位梗阻性黃疸被視為『准急診』,必須盡早手術,如果錯過最佳手術時機,很快就會出現急性肝功能衰竭導致死亡,必須盡快實施根治切除手術。這個手術的難度和風險度極大,手術的關鍵是在不損傷血管的情況下,把長在膽管處的腫瘤切除。而這名患者還是碘過敏者,進行不了增強CT檢查,可謂是難上加難。但崔雲甫還是毅然決定手術,並周密設計做了節約肝組織的手術,而肝門部膽管癌分型較高的,通常都是要做半肝或大半肝切除的,但從患者角度考慮,多保留肝體,就是多獲得患者生存的幾率。
整個手術用了足足10.5個小時,要知道,因為長期做手術需要站立,崔雲甫患有較重的下肢靜脈曲張,做手術前都要穿上彈力襪,但還是一直堅持手術。而他的醫術和辛苦換來的是患者16天後康復出院,後來,這位詩人用飽蘸深情的筆墨,為其寫下了洋洋數千字的長篇人物紀實——《手握陽光的詩句》。正是崔雲甫手上的陽光,帶給了他新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