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5日訊(記者 王春穎)2018年高考臨近,倒計時進入13天,很多考生已經摩拳擦掌准備進入備考階段。在這個階段各科最後的衝刺復習需要注意什麼?記者25日采訪到了哈三中高三地理備課組組長趙洪偉。

哈三中南崗校區高三地理備課組組長趙洪偉。
趙洪偉老師告訴記者,地理高考中綜合題是丟分較多的部分。就如何落實綜合題的答題策略,趙老師有一下幾點建議:
一是綜合題的解題步驟。
第一步是認真仔細審題,明確考查意圖,審題要做到不看錯題,不遺漏題,看全材料,全面提取和分析圖文信息。適當進行二次或多次審題:反復閱讀每題設問、反復觀察圖文信息,充分挖掘題目中的顯性和隱性信息。這樣纔能真正明確命題者的意圖,即命題者要考查考生哪些知識和能力。第二步是准確運用原理,擬定答題思路(提綱)。第三步是精心組織答案,規范條理作答。第四步是復查檢驗答案,防止低級錯誤。
二是答題時應注意四種關系。
1.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關系。進行原因的分析時,一定要注意因果關系,層層遞進,追根溯源。如:『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中『水量大小及其原因』:河流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根本原因),流域內降水豐富(直接原因),河流水量大。
2.具體答案與模糊答案的關系。對於答案中自己覺得似是而非的部分,在不影響答案完整和得分的情況下盡量回避、少寫。例如:漁場的成因,如果不清楚洋流的名稱,不妨模糊回答是寒暖流的交匯處,營養鹽類物質豐富,餌料豐富。再比如,在不能准確判斷是溫帶季風氣候還是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情況下,避開具體的氣候名稱,直接說出『季風氣候區』或『雨熱同期』的氣候特點。
3.答多與答少的關系。對於自己確信無誤的部分要准確、有條理地書寫,做到『踩點』准確,語言精練、簡潔,條理分明。對於自己把握不准的部分,要堅持多寫些內容,多分幾個點,多用地理語言。
4.主要答案與次要答案的關系。在原因分析、區位因素分析類問題中,盡量抓住主要方面,答中關鍵點和關鍵詞。在沒把握的情況下,則主次都抓,『寧全不缺』,讓閱卷老師在答案中去找『閃光點』。
【教師簡介】
趙洪偉:哈爾濱市骨乾教師、南崗區優秀教師、校優秀班主任。哈爾濱市第三中學高三地理備課組長。歷經多屆教學循環,教學經驗豐富,曾多次代表學校參加各種教學比賽和對外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