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31日訊 一進入春天,黑土地的畫風天天在變——褪去冬日裡的水墨黑白,春風拂過山林江河,一路涂抹出濃淡相宜的花樣色彩。
一進入新時代的春天,龍江人聽到的好消息越發多了起來——今年一季度,哈爾濱2074臺小鍋爐『下崗』,各地的藍天變多了,黑龍江的國家地質公園數量又增加了3個……
居於祖國『雄雞』之冠,更得大自然偏愛,黑龍江的山水一直以來都是坐擁美麗生態入懷:森林覆蓋率全國排名第9;濕地面積全國排名第4;盡享冰雪亞布力、冷溫泉五大連池風光;『中國雪鄉』『神州北極』『神州東極』美名遠揚。豐富的自然資源造就了壯美的龍江畫卷,形成了突出的整體生態優勢。
特別是近兩年來,黑龍江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思想,率領龍江人民致力於把天賜良『源』的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冰雪潑金撒銀山水四季迎賓
『新時代要實現旅游優質發展、加快建設旅游強省』『必須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觀,突出打好生態牌、念好冰雪經』『要發揮旅游業對調整結構、發展經濟、增加收入、促進就業的綜合功能』……在《全省旅游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中,這一句句鏗鏘的話語,表達的正是龍江人對總書記指示精神的理解和實踐。
兩年來,省委省政府旗幟鮮明地把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確立為發展旅游業的理念、主題、靈魂和目標,先後召開一系列會議進行研究部署,出臺一系列文件進行頂層設計、統籌謀劃、系統發力。
在近兩年的全省兩會及全國兩會上,發展冰雪旅游、生態旅游一直是我省代表委員討論的焦點話題。充分利用黑龍江整體生態優勢,傾力打造兩座『金山銀山』,全省上下不僅形成共識,而且繪就了宏偉藍圖。在《全省旅游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冰雪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生態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等系列規劃的宏觀統籌下,我省『旅游+』融合發展模式持續深入,冰雪游、森林游、濕地游、避暑游、邊境游等旅游產業及健康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蓬勃發展,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業態不斷出新。未來三年,黑龍江省通用機場總數將達到92個,通用航空器將達到350架以上,低空旅游將成為新熱點;在整體提昇亞布力、五大連池、湯旺河、太陽島、鳳凰山、回龍灣等6家省級旅游度假區經營水平的同時,還要創建亞布力、太陽島2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和鏡泊湖、神州北極、興凱湖、小興安嶺、中國雪鄉、紮龍濕地、建三江、虎頭珍寶島、環連環湖、錦河國際健康城等30個省級旅游度假區。
美麗生態釋放出巨大吸引力,以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示范區等生態旅游為載體,黑龍江旅游正在向生態體驗和生態度假旅游轉型,並且得到豐厚回報。2017年,黑龍江共接待游客1.64億人次、旅游業總收入190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35%、19.07%,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2017年8月,省旅游委印發《黑龍江省生態旅游專項規劃(2017—2025)》,提出力爭到規劃期末,實現生態旅游接待量佔全省旅游接待總量的50%,生態旅游收入佔全省旅游收入總量的50%。
好生態來自天賜好環境來自『人治』
2018年4月12日,在剛開始實施的環保稅首個征期,農墾北大荒奶牛養殖有限公司開出哈爾濱市首張環境保護稅稅票。這個『動作』的完成,標志著我省推動綠色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近兩年來,我省圍繞統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積極響應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日益鮮明、強烈的訴求,從保護好黑龍江整體性生態化重大利益的角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
嚴格貫徹執行國家『大氣十條』和大氣污染防治三年行動工作方案:2017年,全省淘汰城市建成區內10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4721臺,完成目標任務的138.6%;集中開展工業企業大氣污染治理,對101家(次)企業進行了行政處罰;全省淘汰7萬輛黃標車……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黑龍江發展基礎』『守護綠水青山就是守護人民寶貴財富』——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嚴守底線、不越紅線,全省上下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勢促進結構優化的綠色發展新路。堅持各級黨委、政府對本地環境保護工作負總責,黨政主要領導對環境保護工作負全面領導責任,分管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工作的領導負重要領導責任,具體工作部門負直接責任;縣級以上地方各級政府每年向本級人大或人大常委會報告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把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和壓力層層傳導下去。
兩年來,我省著力保護好自然保護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原生態資源,整合專項資金,完善生態保護補償資金投入機制,支持重點生態功能區域建設;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管理體系;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完成造林730.8萬畝;嚴守生態紅線,推進『多規合一』,實行最嚴格環境保護制度;開展國家公園體制改革試點,爭創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目前,已經形成以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張廣纔嶺、老爺嶺)森林生態屏障為主體,以松嫩平原農田防護、三江平原濕地修復為兩翼的生態格局。
保護環境持之以恆生態建設久久為功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五月的哈爾濱,繁花盛開,江水清澈。住在松花江邊的人們發現,今年自開江以來,江上的水鳥尤其多。江鷗蹁躚起舞,游船往來其間,一派人與自然祥和相處的城市風光。近年來,松花江的水質一年比一年好。去年以來施行的河長制,更為松花江的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省河長制工作自2017年開展以來,已經建成一整套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的河長組織體系,全省落實河長35119人。截至2017年底,省總河長、省級河長先後巡河21次,全省各級河長巡河數萬次。近一年來,先後開展10項專項整治活動,依法清除違法建築物1246處,整頓河道非法采砂場332處,關閉入河排污口108處,疏浚河道5305公裡,清理河道垃圾133.9萬立方米,清理河灘地55544畝。
自然保護區是生態建設的有效載體,必須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監管。近兩年來,我省嚴格規范整頓自然保護區內旅游開發活動,堅決落實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停止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內一切建設活動,合法進行旅游開發,加快自然保護區內環境破壞問題整改,堅決杜絕私建濫建等破壞自然資源的違法行為。
近年來,我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法律層面得到越來越多的體現。《黑龍江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黑龍江省草原條例》、《黑龍江省節約用水條例》、《黑龍江省水土保持條例》、《黑龍江省地下水管理辦法》、《關於建立進一步落實環境保護工作長效機制的意見》等系列法律法規的出臺和修訂完善,對於深入推進實施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樹立生態觀念、完善生態制度、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機制,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提供了重要的法律遵循和保障。
針對國家環保督察行動,省委省政府成立了黑龍江省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堅持『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嚴格落實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環境保護責任,全面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機制,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的環境保護工作合力,確保問題整改到位。建立了督察督辦機制,對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交辦的1226件群眾舉報環境問題逐項督察,確保整改落實到位。
轉變、創新、收獲、喜悅,總有一種力量縈繞心間,總有一種精神指引向前。擁有冰天雪地,也擁有青山綠水的黑龍江,正昂首闊步於新時代可持續發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