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裡,是百年中東鐵路的交匯點;
這裡,是中國工運接觸馬克思主義最早的地方;
這裡,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建立第一個黨組織的城市;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通過中東鐵路的傳播,讓松花江畔的哈爾濱感受到了共產主義的氣息。無數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們,經由這裡前往十月革命聖地,由此形成了一條從中國東北通往蘇聯和共產國際的『紅色通道』。這條紅色之路拓寬了馬列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渠道,密切了共產國際與中共的聯系,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發展,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回顧黨的奮斗歷史,謳歌黨的光輝偉績,東北網推出系列特別報道《北方往事:『紅色通道』尋訪記》,以此向黨的百年華誕獻禮!

北方往事:『紅色通道』尋訪記|張太雷:活躍在哈爾濱的共產主義者
東北網5月6日訊(記者 陳顯春 許諾 王亮 劉楠)哈爾濱市道外區正陽大街和十九道街交口處有一棟灰色二層小樓,這裡曾是李大釗同學鄧潔民的家。100年前,經李大釗介紹,張太雷來到哈爾濱聯系上時任東華學校校長的鄧潔民。作為第一個被派往共產國際工作的中國共產黨的使者,張太雷通過鄧潔民這層關系,多次往返中俄之間,在協調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建黨工作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1918年4月,鄧潔民在哈爾濱聯辦東華學校,吸引了許多先進的知識分子來校任教。他們宣傳新思想,傳播新文化,開展革命活動,東華學校成為馬列主義傳播的重要基地。同時,東華學校也成為當時黨在哈爾濱的聯絡站、中轉站。

李大釗曾稱贊張太雷『學貫中西、纔華出眾』。在鄧潔民故居前,東北烈士紀念館研究員?佔軍向記者介紹,1921年初,張太雷赴蘇出任共產國際遠東局書記處中國科書記,成為第一位在共產國際工作的中國共產黨人。張太雷帶著李大釗寫給鄧潔民的介紹信來到哈爾濱,在鄧潔民的安排下住在東華學校。當時正值寒冬,鄧潔民擔心張太雷這個南方人難以忍受北方的寒冷,將爐火燒得很旺,還特意從家中取來了厚厚的棉被,並吩咐學校廚師為他增加夜餐。

為了確保安全,鄧潔民叮囑張太雷白天盡量不要出去活動。鄧潔民安排自己信得過的俄文教師張昭德去蘇聯駐哈爾濱領事館辦理張太雷出國手續,並委托張昭德盡力照顧張太雷的日常安全。
臨行前,鄧潔民為張太雷購買了火車票,冒著大雪護送張太雷登上開往滿洲裡的火車。張太雷到滿洲裡後,在張昭德表哥的安排下,過境赴蘇。
1921年至1924年間,張太雷曾六次往返蘇俄(聯),每次都經中東鐵路出境。在哈爾濱停留期間,張太雷幾乎都是住在東華學校鄧潔民校長的辦公室裡。

早在1920年春天,共產國際代表維金斯基等來華與李大釗、陳獨秀商議在中國建立共產黨的事宜,張太雷擔任翻譯。隨後,他參加了北京的共產主義小組,接著組建天津社會主義青年團小組,任小組書記。1921年6月,張太雷陪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等,先後多次與北京的李大釗和上海的李達、李漢俊等商談,最後決定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