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紅色印記在龍江|踏訪英雄足跡 回望東北抗日聯軍戰斗歲月
2021-05-13 21:53:12 來源:龍視新聞聯播公眾號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 抗日戰爭時期,抗聯戰士血染黑土,抵御外侮。《紅色印記在龍江》系列報道,通過紅色標記,回望東北抗日聯軍艱苦卓絕的戰斗歲月。

  東北民眾反日聯軍1936年1月28日至29日在湯原縣吉興溝舉行軍政聯席擴大會議(即湯原會議),趙尚志、李兆麟等參加會議。這次會議也是東北地區唯一一個記入中共黨史大事記的黨的會議。會議形成了黨的統一領導,標志著東北抗日聯軍的誕生。

  為了教育和培養軍政乾部,湯原會議決定成立東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學校位於現在的伊春市北山公園中。當時學習、生活條件都十分艱苦,學員們克服了重重困難。

  伊春市伊美區老促會會長王力功介紹說,當時沒有筆,就自己燒木炭做筆,沒有黑板,把木頭用刨子刨平以後做黑板。學校總共辦三期,培養乾部250名。畢業後被分配到抗聯部隊擔任政工乾部和軍事指揮員。學員們率領部隊奔殺在抗日戰場,率先垂范、衝鋒在前、不怕犧牲。

  1987年,伊春市在北山公園建立了東北抗日聯軍軍政乾部學校紀念碑。

  在距離綏棱林業局局址70公裡處的張家灣農場附近,一塊高4.52米、長7.56米、最寬的地方約1米的石頭,因為形狀非常像白馬,故得名白馬石。

  綏棱縣委黨校教師姜楠楠介紹說,白馬石見證了一段艱苦卓絕的西征歷史。1936年,日本侵略者制定了治安肅正計劃,要利用三年左右的時間,把北滿抗聯的主力部隊,三、六、九、十一軍消滅在松花江下游地區。為了粉碎敵人的封鎖和『討伐』,北滿抗聯的主力部隊決定實施戰略轉移。

  抗聯部隊開始西征。1936年,先遣小分隊到達綏棱縣,把密林中最顯眼的一塊大石頭當作地標,定為會師地。六個月的時間裡,三批抗聯西征隊伍陸續到達白馬石。這次會師保存了抗聯的有生力量,有效牽制了日本關東軍。

責任編輯: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