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第二十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在松花江邊演出盛況。資料片

哈爾濱音樂廳內上演高雅音樂會。

坐落在松花江邊的哈爾濱大劇院。
黑龍江日報5月27日訊 延長3.6公裡的哈爾濱音樂公園內,編鍾、古琴、音階、樂譜……處處『律動』著音樂元素,手舉彩色風車的孩子追逐嬉戲在耳麥長廊,一位年輕的媽媽站在『西方平均律』前向女兒講解著什麼,悅耳的歌聲從『月光劇場』傳來,如絲如弦。
5月23日,『松花江上·百年印記』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隊走進哈爾濱,足跡所至,音樂之城氣息迎面撲來。
遠望北岸哈爾濱大劇院,它依水而建,流線型建築好似跳躍的音符,又如一條律動的綢帶,迎風起舞。江對面的哈爾濱音樂廳與之輝映,像一顆璀璨鑽石,晶瑩剔透,點亮夜晚。
這是被聯合國授予的『音樂之城』,走在街頭巷尾,走進音樂殿堂,我們到處感受著流淌在城市深處的動人旋律。
燦若星河 音樂『拼』出城市發展圖譜
『百年音樂之城並非浪得虛名。』在哈爾濱音樂博物館門口,90後郁聰與記者分享觀後驚喜。
他說,仔細端詳展板上200多名藝術家的簡歷後,他發現黑土地上走出的作曲家、歌唱家、指揮家、演奏家,幾乎佔了中國音樂界的半壁江山,『完全可以用燦若星河來形容。』
這份長長的『故鄉音樂家』名單上,不僅僅有張權、郭頌、汪立三、劉錫津、傅庚辰、金鐵霖、李雙江、殷秀梅、萬山紅、李健……連在他心目中像『神一樣存在』的谷建芬,也在哈爾濱生活過,曾就讀魯藝音樂學校學習作曲,地址在今天的哈爾濱南崗三中。
『西部歌王王洛賓你知道嗎?』小伙子自問自答著,『13歲在橫道河子火車站上當信號員,1929年16歲的他在哈爾濱公開發表了音樂作品,為一部塞克話劇作品配樂,那是他音樂生涯的處女作。』
在這座國內第一家融城市歷史和音樂歷史為一體的專題博物館裡,我們見到館長苗笛,他正『變身』講解員,為一群參觀者答疑解惑。
聽苗笛溯源哈爾濱音樂歷史,人們總會對『音樂之城』的藝術魅力驚艷不已。
『樂有箜篌,木槽革面施九弦』,這是《魏書》以文字形式對黑龍江地區古代民族樂器的早期記錄,公元五世紀末,生活在這裡的東胡人後裔能歌善樂;而金代石幢八面浮雕上,刻畫著古人演奏琵琶、簫、阮咸、笛子等高歌歡舞的場面。
博物館裡千餘件特色展品,涵蓋樂器、史料、手稿、唱片等,拼出了哈爾濱百年城市音樂發展宏大的圖譜。
上世紀20年代,瞿秋白在哈爾濱第一次聽到俄語版《國際歌》,心靈受到強烈震撼,後來他翻譯、介紹並傳播《國際歌》,留下的『英特納雄耐爾』譯法沿用至今。
《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唱出了三千萬東北同胞悲憤的情懷,更有那『收回寶藏』的決絕心聲。
難忘的江橋抗戰第一槍,馬佔山部改編為東北抗日義勇軍,轉戰白山黑水,可以確定的是,田漢、聶耳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與黑龍江抗日義勇軍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以進行曲旋律發出民族救亡最強音。
『音樂是哈爾濱城市的靈魂,松花江,哈爾濱人心中的母親河,激情音符流淌在眾多音樂人筆下,歲月沈淀的許多經典旋律,是名副其實的時代歌聲、戰斗號角。』苗笛感慨地說。
百年積淀 以音樂之名傳承城市文脈
我們乘船沿松花江順水而下,『西洋音樂流入哈爾濱,最早也是從水路而來。』船上,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劉學清對記者說。
俄國人戈利岑曾在《中東鐵路護路隊參加1900年滿洲事件紀略》中描述:1899年4月,一艘叫阿爾卑斯號的輪船從黑龍江出海口尼古拉耶夫斯克港(廟街)出發,船上載有中東鐵路護路隊員、醫生、神職人員和一支銅管軍樂隊,他們沿黑龍江上行進入松花江航道抵達哈爾濱。『這一切發生在1903年中東鐵路正式通車之前』,劉學清強調說。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因大量俄僑音樂家的湧入,哈爾濱誕生了中國第一所專業西洋音樂學校,中國最早的交響樂團,多個與音樂有關的『第一』都寫進了哈爾濱城市的歷史。
哈爾濱歌劇院原副院長、國家一級指揮劉克紀向記者說出了一連串音樂家的名字,特拉赫滕貝格、隆德斯特列姆、佩季娜、舒什林、列梅捨夫、維傑爾尼科夫、洛帕托、阿恰伊爾、赫爾穆特·斯特恩,他們都曾生活在哈爾濱,或登臺獻藝,或甘為園丁。『可以說,我國第一代從事古典音樂的音樂家,幾乎都是師從於哈爾濱俄僑音樂家。』
1908年4月,俄國外阿穆爾鐵道兵旅團管弦樂團首次在哈爾濱演出交響音樂會,曲目有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等經典作品,哈爾濱有了最早的交響樂的演出。1919年,中東鐵路俱樂部交響樂團成立,這是哈爾濱交響樂團的前身,即『老哈響』。
劉克紀回憶,時任柏林愛樂樂團首席小提琴的赫爾穆特·斯特恩1979年來中國演出,曾專程回到哈爾濱,他與老師特拉赫滕貝格都曾是『老哈響』成員,並一生感念哈爾濱。
『從1979年至1995年間,斯特恩至少7次回到哈爾濱演出並講課,他曾籌集了鋼琴、小提琴制作設備及幾箱子樂譜,贈送給家鄉哈爾濱。』
23日19時,大型主題交響曲《燈塔》在哈爾濱音樂廳上演,這是哈爾濱交響樂團為黨的百年華誕獻上的一份音樂厚禮。
在演出後臺,當晚擔綱獨奏的駐團鋼琴家克勞迪婭·楊接受了采訪,這位馬來西亞華裔表示,哈爾濱是一個有音樂傳統的城市,音樂遺產得到保護,並在這片豐沃土壤中生根發芽。『我將以音樂做橋梁,讓更多的人了解哈爾濱,認識哈爾濱交響樂團。』
重新起航的新『哈響』,立志打造『國內一流,亞洲上游,國際知名』的優秀樂團,2017年起,樂團面向全球招聘演奏員,數十名國內外優秀演奏家牽手『哈響』。
看臺上一位老樂迷為演出點贊,他說,『就像柏林人為柏林愛樂驕傲一樣,相信未來哈爾濱人也會為新哈響自豪。』
60年『哈夏』 音樂城人們的堅持和熱愛
作為中國舉辦時間最長、屆次最多的國家級音樂節,哈爾濱之夏音樂會今年迎來了60周年慶。
第一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1961年7月5日在松花江畔哈爾濱青年宮開幕,如今已連續舉辦了34屆。
劉克紀記得1964年第一次參加哈夏音樂會演出的情形,他拉手風琴為獨唱、小合唱、舞蹈伴奏。
『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已融入我的生活,數一數,竟一共參與了30屆的哈夏演出,這成為我的音樂生涯實實在在的一部分,而每次參加哈夏音樂會演出就像登上一次新的臺階。』他說。
『舞臺呈現永遠是大劇院賴以生存的根本。』24日,哈爾濱大劇院運營方『驅動傳媒』董事長錢程接受采訪時說,『如何吸引觀眾持續不斷走進來,關鍵看內核,即好的演出產品。』
對於城市地標,人們更關注的是它對城市生活的影響和改變。哈爾濱大劇院用專業的眼光從世界各地挑選、邀約優秀演出資源,為這座城市的人提供了面向世界的視野。他們引進了大量中外歌劇、音樂劇、室內樂、交響樂、芭蕾舞等高端演出,讓越來越多的人在音樂會現場,獲得高層次的文化享受和藝術熏陶。
同一天,我們走進猶太建築老會堂音樂廳,它以『小而美』的室內樂演出吸引觀眾,與哈爾濱大劇院、哈爾濱音樂廳『三足鼎立』,形成了多元的哈爾濱城市音樂生活空間。
每當『哈夏』音樂季到來,整座城市仿佛成了一個開放的大舞臺。用哈爾濱市文史館副秘書長李榮煥的話來說,音樂是哈爾濱城市文化鮮明特質,這有賴於城市文化歷史傳統的積淀,更來自哈爾濱人骨子裡對音樂的熱愛。
晚霞映照著松花江水面,在斯大林公園,一支叫『江畔之聲』民間合唱隊,正聲情並茂地演唱著。指揮者叫盧吉山,他告訴記者,他們堅持了十幾年,經常參加活動的有200餘人,還引來一些『鐵粉』站腳助威,歡樂的情緒常常感染著游人也加入隊伍一起歌唱。
他感慨道:『有音樂的地方,心靈就有了歸屬,生活也會輕舞飛揚。』
松花江,曾經飛出過悲愴、憤怒的音符,更回響過歡快、奮進的歌聲。在新時代偉大征程上,松花江上,必將再次奏響昂揚、激越、豪邁的嶄新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