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從東方紅到太陽昇 | 深山裡的軍校——東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
2021-06-13 09:38:07 來源:龍視新聞聯播公眾號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篳路藍縷,世紀鏗鏘前行,萬裡河山處處閃耀著紅色的光芒。

  從抗聯烽火到開墾拓荒,從大國重器到向北前沿,百年『紅色腳印』喚醒沈睡千年的黑土地。

  龍視新聞聯播微信公眾號大型融媒體專題『從東方紅到太陽昇』——雲打卡黑龍江省百個『紅色印跡』,三條足跡,連點成線,帶您跨越時空,重溫一段段鮮為人知而又波瀾壯闊的紅色歲月。

  北緯53°27′00?至53°33′30?,坐落著中國最北村落——北極村,在這裡黑龍江勾勒出中國版圖最北邊的輪廓,在這裡北極之星點亮神州大地。讓我們一路北上,聆聽『抗日第一槍』的回響、重溫抗日志士的事跡、見證大國重器的崛起、回溯林區轉型的脈絡。一路向北,向著紅色光芒指引的方向,向著國旗高高飄揚的地方。

第八十三站 東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遺址

  在黑龍江省伊春市森林公園內,佇立著一座東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遺址紀念碑,這裡是抗日聯軍培養軍政乾部搖籃的永久紀念。

  1936年1月26日,東北民眾反日聯合軍軍政擴大聯席會議決定:『為了教育和培養大批軍政乾部,設立東北民眾反日聯合軍的政治軍事學校。』趙尚志任校長,李兆麟任教育長。會後,趙尚志與李兆麟謀劃了開闢湯旺河谷根據地、建立軍事基地和政治軍事學校的部署。

  4月的一個睛朗上午,東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在木刻楞工棚舉行開學典禮。趙尚志說:『抗聯部隊急需一批政治可靠、懂得游擊戰術、善於指揮、會做群眾工作的乾部。我們辦學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每個學員的政治、軍事和文化水平。』

趙尚志

  軍校的學習環境和生活條件艱苦,沒有筆記本,學員們就到山上扒樺村皮,沒有粉筆,學員就用燒的木炭代替。軍校經常沒有糧食吃,學員就到山上挖野菜、摘野果充飢……

  軍校制定了《臨時簡章草案》、《軍事教育大綱》、《紀律詳則草案》、《學生委員會簡章》等章程和規章制度,明確了軍校的性質、辦學的宗旨和目的,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

  李兆麟和馮仲雲都先後任教育長,親自組織編寫教材,研究教學,改進學校管理等工作。趙尚志在北滿省委成立後第二次西征前,也在軍校蹲點半個月,幫助總結教學工作。

  軍校共舉辦三期,校址先後設立在雙子河畔、伊春河(現伊美區)北山和翠巒的老營盤,培養學員250人。經抗聯老戰士回憶起學員名字的有49人。

  1936年春末,趙尚志借助繳獲敵人的電臺,提出創辦一所電信學校,為我軍培養電信人纔。

  1936年7月,在巴蘭河谷張木營子密營中(被服廠),建立了東北抗聯第三軍司令部電信學校,學員共九名。課程設置以無線電技術為主,講解電學、電工原理、無線電基礎知識,並有實踐課,練習收發報。1936年12月,與抗聯政治軍事學校合並。電信學校為抗聯各軍、各部培養了無線電通訊人纔,使繳獲的敵人無線電器材在戰爭中為我軍所用,發揮了很大作用。

追隨初心足跡

探尋發展脈搏

出發!

責任編輯: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