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6月4日訊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考察時曾深情叮囑:『要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調動農民積極性,共同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
6年過去,我省的1.56億畝黑土耕地什麼狀態?工程、農藝、生物上有哪些措施?有哪些『長牙齒』的舉措在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在全省第一個黑土地保護周到來之際,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生物技術『加持』黑土快速增『肥』
日前,省鄉村振興科技研究所在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道外)舉行了『牛糞—秸稈—復合微生物菌劑聯合發酵生產有機肥技術示范與推廣』現場觀摩會。項目負責人周春薇介紹,40多天前,他們將牛糞和秸稈堆在地頭,添加了含豆粕成分的復合微生物菌劑進行發酵。『牛糞、秸稈與含豆粕的復合微生物菌劑制作有機肥,互相作用產生氨基酸,使作物更易吸收養分從而提高微生物的成活率,在低溫環境下保證了作物的生存環境和品質。』周春薇說。
『類似這種秸稈動物糞便輕簡化堆積腐解造肥技術在我省多地都有應用。』省農科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員馮艷忠說,『這項技術施用過程中對外界要求不高,可以說有坑的用坑,沒坑在田間地頭堆垛。』
在我省首位提出建立黑土地保護『龍江模式』的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二級研究員韓曉增認為,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我省要不斷創新以廣義保護性耕作和肥沃耕層構建為核心的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模式,在此基礎上,大力開展種養循環、生物固氮、生物改良土壤、生物有機肥和生物碳技術在黑土地保護利用中的應用,建立黑土地保護利用『龍江模式2.0版』,加速黑土地黑土層和有機質的恢復。
數字科技賦能黑土『診斷』更准
為科學保護利用黑土資源,我省與中國科學院聯合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簽訂框架協議,在北大荒農墾集團建三江分公司、綏化市海倫市、齊齊哈爾依安縣,共同打造黑土保育與糧食產能協同高效的3個萬畝級技術樣板。
以依安縣為例,該縣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建立了黑土地智能化管控系統和試驗性智慧農機管控平臺,打造10萬畝核心示范區。
智慧農機管控平臺系統是通過智能農機采集土壤的各項數據,既為每塊黑土地建立了動態數據庫,又建立了『保護性耕作模型』,通過數據演變以及作業產量之間的關聯分析,為管理者提供具體方案。
不止於此,我省還依托省農科院,整合資源力量,組建黑龍江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特聘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省內外專家,成立省級黑土地保護利用專家組,開展科技攻關和技術集成……隨著數字技術與科技動能的不斷注入,我省黑土地『健康檔案』將更加清晰。
『長牙齒』的硬措施讓黑土保護底氣更足
2021年,我省發布了《黑龍江省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田長制』工作方案(試行)》,建立省、市、縣、鄉、村和網格、戶『5+2』七級田長工作責任體系,此項制度實現了對黑土耕地保護利用責任的全覆蓋,更將『誰負責的地、誰來管』落實落靠。
目前,我省有省級田長1人、市級田長15人、縣級田長167人、鄉級田長2238人、村級田長11198人、網格田長56294人、戶田長3202518人。他們守住了耕地的保護紅線,更守住了糧食安全底線。
省委省政府成立了黑土耕地保護推進落實工作小組,把黑土耕地保護作為考核『指揮棒』,納入糧食安全責任制、市(地)級考核重要內容,將黑土地保護列入現代農業發展的『十二項工程』之一重點推進……一系列『長牙齒』的黑土地保護硬舉措不斷落實。
『牙尖齒利』硬舉措,落地後不同凡響。我省因地制宜探索實施『一翻兩免』黑土地保護模式被國家給予充分肯定;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將我省黑土地保護『龍江模式』『三江模式』列為黑土地保護主推技術模式。
更可喜的是,目前,全省耕地質量平均等級3.46等,高出東北黑土區0.13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36.2克/千克;秸稈翻埋和深松整地地塊耕層厚度平均達到30厘米以上。2021年,全省糧食總產量1573.54億斤,比上年增加65.34億斤,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近日,我省多地農田呈現一片繁忙的夏管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