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7月13日訊 守住生態紅線,守好保護底線。在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下,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斷提昇政治站位、保持工作定力、堅持問題導向,明確生態建設目標、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提高生態修復標准,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
黑龍江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三江平原腹地,位於寶清、饒河、富錦『二縣一市』行政轄區,分布在北大荒集團紅興隆、建三江分公司所屬11個農場境內。保護區總面積16.06萬公頃(240.9萬畝)。保護區屬於『自然生態系統類』中的『內陸濕地與水域生態系統類型』。主要保護對象以水生和陸棲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屬於國家特大型濕地保護區。
撓力河取於滿語『富饒美麗』之意,保護區內水澤茫茫、植被豐茂、百鳥翔集、天藍地廣,物種豐富,生物多樣,風景秀麗,被稱之為『天然生物基因庫』。在全球同一生物帶中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是三江平原原始濕地景觀的一個『縮影』。在研究生物的種群變化、群裡分布、生境影響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生態價值。
撓力河保護區是東北亞地區候鳥重要棲息地和遷徙的國際通道,539種野生動物在這裡棲息繁衍,其中常見鳥類182種,尤其東方白鸛、白尾海雕、丹頂鶴、白枕鶴、白琵鷺、小天鵝等珍稀鳥類常年在此大量停歇繁殖。還有多種魚類,如鯽魚、鯉魚、北方泥鰍、?魚、草魚、狗魚等。保護區內共有1047種植物,森林、灌叢、草甸、沼澤、水生植被等5個植被類型均發育良好。尤其是草甸、沼澤和水生植被,包含了三江平原植被分類群系的所有類型。
近年來,撓力河保護區充分利用世界濕地日、黑龍江省濕地宣傳月和黑龍江省濕地日等相關節事活動,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工作,線上線下相結合,通過推送宣傳消息,懸掛條幅,發放宣傳單等方式開展『一法一例』的普及宣傳工作。每年發放宣傳單冊5000餘份。同時將『一法一例』學習列入保護區年度管理人員業務培訓的重要課程之一,邀請省林草局和東北林業大學相關專家教師針對《濕地保護法》和《濕地保護條例》進行集中授課或線上講授。每年參加培訓不少於200人次。
依法長效常態管理,積極探索總結保護管理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和經驗,嚴厲打擊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等違法違規行為。目前,無一起破壞生態資源的案件發生;強化監管責任建設,依據『一法一例』,北大荒集團與屬地分公司、農場簽訂了目標管理責任狀,並建立了日常巡護檢查工作制度等管理制度,打造一支專業、穩定、高效的管護隊伍;協作共建齊抓共管,與寶清縣、饒河縣政府簽署了《黑龍江省雙鴨山市行政區域內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共管協議》,建立了屬地政府和周邊保護區協調聯動機制,形成工作合力,確保保護區內生態資源和生態環境得到有效管控。
2018年以來,撓力河保護區逐年編制濕地保護與恢復方案,積極開展濕地修復工作。通過自然恢復與植被恢復、微地形改造等人工修復手段相結合,累計修復濕地面積12.24萬畝,其中:退耕還濕8.46萬畝。根據東北林業大學編制的撓力河保護區退耕還濕生態功能評估報告以及撓力河保護區碳儲量調查報告顯示,濕地生態功能及其碳匯功能明顯提昇。同時認真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工作,已全部整改完成並銷號報備。已完成退耕還濕121塊3284.3公頃,完成計劃116.4%,退耕地塊生態恢復見成效。保護區進入由單一生態保護向生態多元化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