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星火』閃耀照亮康莊大道
2023-10-26 07:30:3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體驗館。

  黑龍江日報10月25日訊 曾經,這裡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第一個拖拉機站、第一個突破大面積高產地區、第一個寫進小學課本的集體農莊……這裡就是佳木斯市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星火村。

  隨著時代變遷,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農莊人離開了黑土地外出打工。如何在新時代續寫星火村往日的輝煌?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帶領全村乾部群眾,以一往無前的氣勢從脫貧攻堅走向小康生活,重新以『星星之火』點燃星火村的『燎原』之勢。

  如今,星火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把民族文化融入『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走出了一條獨具民族特色的『星火之路』,並先後獲得了『全國文明村』『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榮譽稱號。

  堅毅不拔 傳承『星火精神』

  1948年,有水稻種植經驗的朝鮮族農民金白山響應國家遷民建場、開墾荒地種植水稻的號召,帶領70多戶吉林敦化縣農民和其他全國各地招募的290餘戶農民共同來到樺川開荒種田,並開創性組織5戶農戶成立集耕組,通過合作化性質雛形的生產耕作方式,取得了令人羡慕的增產增收成果。

  當時星火村農民共有單乾、互助和集耕三種生產方式。少數農民認為『人多心不齊』,向農場領一塊地搞『單乾』,結果由於土地不集中,不利於機械作業,抗風險能力弱,產量低;絕大多數農民自找對象,由三四戶或五六戶臨時組成『互助』的生產模式,結果因為平均分配使大家失去生產積極性,浪費了勞動力,生產得不到發展,更不能發展工副業;金白山組織部分勞動力少的農戶組成『集耕』組,集中組員土地統一生產,按地分紅,按照每個人特長分工,既提高了勞動效率,又增產明顯。

  1951年2月,星火集體農莊成立。金白山當選為農莊主席,李在根為農莊副主席兼黨支部書記,在這兩位『技術革新迷』的帶領下,農莊先後建立種子站和園藝隊,成立科學種田攻關小組,相繼由傳統的水稻稀植散播法改為條播密植,最終在1953年取得了畝產593斤的全省最高紀錄。

  農莊在不斷提高水稻產量的同時,從1952年起,陸續辦起了園藝組、畜牧組、種子隊、制米廠、鐵木廠、木工廠等副業項目。當時農莊人吃的豬肉是從北京引進良種進行飼養的,孩子們喝的牛奶產自專門養殖的荷蘭奶牛,由此可見星火農莊的富庶。

  記者在村內新中國第一集體農莊體驗館看到這樣一則故事:1954年,金白山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當時很多農民代表不知道什麼是拖拉機。金白山給大家講星火人如何使用拖拉機耕種翻地,吸引了很多農民代表,讓大家對星火農莊羡慕不已。

  星火人靠著勤勞和務實,到1957年底,由辦莊時的一牛一車,發展到120頭牛、39匹馬、23臺大車,還添置了兩臺機床、一套聯合電力脫谷機、一套打稻頭子電力脫谷機、一臺電焊機、一臺鍘草機、52臺鋤草機、20臺播種機、20臺大犁,外加日產8萬斤的制米機,基本實現了耕種、脫谷、鍘草、制米機械化。

  跨步創新 走向『小康生活』

  雖然星火農莊通過發展集體農業曾經一度輝煌,但後來隨著『外出務工潮』的出現,村裡90%以上村民都到外地打工,集體經濟逐漸萎縮。2017年,村裡留下的40多戶中,有22戶被定為貧困戶,家庭年收入不足3000元。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如何讓村裡人在小康路上不掉隊?村黨支部書記崔哲俊和村委會左思右想,大家一致認為只有創新纔能走出發展路。

  2017年,星火村向縣裡申請光伏發電和秸稈發電扶貧項目,每個貧困戶可以增收4000元,同時成立民族食品加工廠,醃泡菜、做打糕,傳承朝鮮族傳統手藝的同時,還增加了收入。僅用兩年時間,貧困戶李泰玉一家的收入從不到3000元增加到近20000元。

  在全省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樺川縣2016年至2019年連續四年位居『A』等次前列,星火村也徹底摘掉了『貧困』的帽子站了起來。

  提起近年來星火村的變化,80後村民韓柳花最有發言權。『2018年之前,我在青島做餐飲生意,也正是這一年,我看到星火村以集體土地為資產入股,總投資7000萬元,實施了「星火莊園一號民俗村寨」項目,讓我萌發了返村創業的想法。』韓柳花坦言,之所以回到家鄉,既是因為『外面千好萬好,都沒有家鄉好』,也是被即將營業的『星火莊園一號民俗村寨』項目所吸引。

  回村後,韓柳花挑起婦女主任的擔子,成了星火村20多年來第一個返村的外出務工村民。回村後,她看到由於缺少勞動力,村裡很多耕地都撂荒了,看著肥油油的黑土地,韓柳花非常著急。她找了一塊廢棄菜地種上蔬菜,培育成熟後試著通過網絡平臺賣到城裡。沒想到綠色、實惠的農產品大受歡迎,這給韓柳花開了個好頭。從此,她挨家挨戶帶著老人在房前屋後的空地種蔬菜,然後統一銷售。

  有了村民的支持,2019年,韓柳花帶著村民把115塊、每塊200多平方米的閑置菜地種上蔬菜,命名『柳花姐生態小菜園』,綠油油的菜不僅賣到了城裡,還能給村裡的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供貨。

  『我們和合作社簽合同,像蘿卜、大蒜和白菜是朝鮮族泡菜必備材料,玉米可以釀米酒,現在合作社送多少要多少,115個菜園生產的蔬菜供不應求。』韓柳花說,全村每戶通過庭院經濟增收1000元以上。

  今年7月,韓柳花又在村口開了一家『韓柳花朝鮮族美食』飯店。在她的帶領下,更多外出打工村民返鄉加入其中。

  文旅融合 叫響『星火名片』

  『現在有同學來星火村,我首先會為他們租套朝鮮族服飾,去荷花池打卡拍照,然後在農莊體驗館內為他們講解「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的歷史,中午在民族飯店「撮一頓」地道朝鮮族美食,吃飽後去玩朝鮮族特色體育項目「門球」,或去采摘園和垂釣園度過一個輕松的下午,傍晚在民宿燒烤、打牌、休息。』提起村內游玩項目,2022年剛到星火朝鮮族鄉工作的朝鮮族姑娘崔錦善滔滔不絕。

  崔錦善是一名00後,畢業於哈爾濱商業大學,在鄉裡負責民政和住建工作,因是土生土長的『星火人』,她偶爾還客串宣傳講解工作。

  『以前村民外出打工是因為家門口沒有工作崗位,現在村內的朝鮮民族食品廠項目將村裡的老手藝變成了致富的「香餑餑」。食品廠為村裡提供了20餘個工作崗位,生產的打糕、泡菜、米酒、米腸等產品供不應求。農旅融合采摘園項目建設了19棟溫室大棚,生產小柿子、草莓、蔬菜等作物,同時為項目區的民族飯店和食品廠提供綠色有機產品,每年產生的收益按照6%的比例給貧困戶分紅。2023年,星火村申請國家資金550萬元建設朝鮮族傳統大醬廠,與青島東炫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產品出口韓國,目前已簽訂300萬斤出口訂單,項目建成後可帶動星火村村集體每年收入30萬元,同時帶動戶均增收2000元。』崔錦善說,隨著越來越多的項目落地,未來會有更多村民選擇在家門口打工。

  未來星火村將建成什麼樣,星火朝鮮族鄉黨委書記朱虹給出了她心中的答案:星火鄉將以特色產品、優質服務聚人氣、強品牌、增效益,打造農旅文融合發展樣板。以星火農莊、中星村『小明洞』、燎原慢城為星火文旅點位,延伸產業鏈。在星火村以田園綜合體為主,打造星火農莊;在中星村引進『小明洞』文旅概念,打造特色點位;以『燎原慢城』為主題,做優五良農業園、朝鮮族木屋等旅游元素,打造『一線三游』路線。目前,星火村和中星村已經是全國旅游重點村,下一步,星火鄉將力爭成為全國旅游重點鄉鎮,將星火打造成華夏東極游的響亮名片,由『新中國第一集體農莊』向『新時代第一集體農莊』邁進。

責任編輯:王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