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理論文章
搜 索
凝聚起全面振興發展的強大力量 省城理論界學習貫徹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座談發言摘編
2017-05-11 08:15: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走出振興發展新路子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朱宇

   當前我省正處於爬坡過坎攻堅期、有 利發展機遇期和大有作為窗口期。『三期交匯』的基本判斷告訴我們,我省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以新的發展理念為引領,順應時代大勢,把握難 得歷史機遇,充分釋放優勢潛力,不斷激發內生動力,奮力走出全面振興發展新路子是擺在全省上下的歷史性課題。

  一、堅定走體制機制同市 場 完全對接、產業創新擴量昇級、充滿內在動力活力的創新發展之路。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橕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是推動我省全面振興發展的關鍵動 力。只有堅持創新發展,纔能加快實現由低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的轉換,為我省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纔能全面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改善生態環境,推動 美麗龍江建設。目前主要有『兩大癥結』制約我省振興發展。一是『一早一晚』的矛盾:我省進入計劃經濟最早、推出計劃經濟最晚;二是『不高不活』的問題:市 場化程度不高,體制機制不活。要突破我省經濟發展瓶頸制約,根本出路在於創新,關鍵是要靠科技力量。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 後,創新慢了也要落後。實現『兩個全面』的奮斗目標,必須下好創新這步先手棋,按照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部署要求,以創新引領轉方式調 結構,積極鼓勵創新創業,為『雙創』『清障搭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大研發投入,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完善創新平臺和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打通科 技成果轉化通道;完善科技型企業融資服務體系,強化創新鏈與產業鏈、服務鏈、資金鏈『四鏈對接』。

  二、堅持走空間布局優化、區域統籌 協 調、城鄉一體發展、兩個文明同步推進的協調發展之路。堅持協調發展,應重點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積極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 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系統性全面性整體性。一是優化區域空間布局。合理界定功能分區,打造發展平臺載體,構建科學高效的空間布局體系, 把哈爾濱打造成東北亞具有重要影響的現代化城市和哈長城市群核心城市。二是促進資源城市轉型。創新實施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統籌推進煤城、油 城、林區加快轉型,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三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推動縣(市)與墾區、林區、礦區融合發展,促進縣城擴容昇級提質,培育壯大立縣特色主導 產業,推進特色小鎮和新農村建設。四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哈牡、哈佳、牡佳快速鐵路,推進沿邊鐵路建設,建成和打造哈爾濱城市圈環線公路、沿邊高等級 公路走廊,基本建成『三江連通』骨乾工程。

  三、堅持走生態環境有效保護、整體生態化優勢充分釋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 堅 持綠色發展,就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打造『兩座金山銀山』,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做出 新貢獻。一是構建現代林業經濟體系。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林蔭空間,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壯大森林食品、林木產品等精深加工,構建現代林業經濟新體系。二是優 化整合生態冰雪資源。建設全國一流的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夏季健康養老基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區;優化冰雪資源資產,打造全國冰雪旅游首選目的地、冰雪人 纔培養高地、冰雪裝備研發制造和冰雪賽事承辦基地,建設冰雪經濟強省。三是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節約集約土地利用,發展天然氣等清潔能源,落實『河長 制』,保護重點林區、重點濕地和界江界河,爭創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四、堅持走以國際經貿大通道為依托、區域合作為基礎、對俄合作為 重 點的全方位開放發展之路。開放發展是我省融入全球經濟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外在支橕。堅持開放發展,必須順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奉行互利 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一是加強跨境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完善對外開放合作平臺。三是發展外向型國際化企業。四是擴大全方位多層次合 作。五是加強國內區域合作發展。

  五、堅持走基本民生有效保障、小康民生全面實現、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的共享發展之路。共享發展注 重 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一是打贏脫貧 攻堅戰役。實施脫貧攻堅行動,加強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對特困地區、特困人群重點扶貧、集中攻堅,嚴格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二是完善居民居住條 件。推動城市棚改向非集中連片棚戶區、城市危房和城中村改造延伸,完成現有存量棚戶區和農村泥草(危)房改造任務。三是實施積極就業政策。四是深化分配制 度改革。五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六是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七是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八是推進健康龍江建設。九是堅持計劃生育國策。十是發展體育事業產業。

首頁  上一頁  [5]  [6]  [7]  [8]  [9]  [10]  [11]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