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這是一首生動描寫人力農業落後與艱辛的詩句。在我省95.9%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的今天,馳騁在黑土地上的150多萬臺拖拉機,已將這樣的場景推入歷史。
現代農業看龍江!記者數次采訪在我省舉辦的全國各類農業會議,當來自祖國各地的與會者站在千畝良田之中,目睹巨輪般的大農機在田間作業時,無不被這威武、壯觀的場面震撼,發出嘖嘖贊嘆。
讓良種、良機、良法、良田深度融合,是我省對現代農業的智慧探索。其中良機,即農業機械化令我省農業現代化建設在全國獨領風騷,成為龍江現代農業最壯美的一道風景。
這樣一組新鮮而權威的數據,足以證明我省『騎在鐵牛背上的農業』美譽實至名歸: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5634.2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達到157.8萬臺,大型收獲機保有量達到14.6萬臺,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5.9%,超全國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連年位居全國首位。其中玉米機械化收獲的表現最為搶眼:全省玉米機收程度達到89.2%,近幾年逐年同比提高近10個百分點。
立足於耕地規模連片、適於大農機作業的農業實際,我省積極投身『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的偉大試驗,緊抓國家實施購機補貼政策的有利時機,又出創新之舉,全力組建起1359個現代農機合作社。目前,全省現代農機合作社入社農戶16.3萬戶,自主經營耕地面積1128萬畝,社均自主經營土地面積達到8300畝。
現代農機合作社『以土地入社為核心、以現代農機為載體、以生產合作為紐帶』的生產經營方式,在全國首開先河,成為我省現代農業的一面旗幟。歷經10年的探索前行,實現土地規模經營、優化農業種植結構、提高農產品品質、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現代農機合作社正在發揮整體作戰能力,已成為我省農業生產的生力軍。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步步深入,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已步入快車道,當前這種農業發展大勢,對我省農業機械化提出了新要求,也帶來了新機遇。
以水稻、玉米、大豆、馬鈴薯、小麥等農作物為對象,圍繞耕地、種植、收獲、植保、烘乾、秸稈處理等六個重要環節,重點突破農機化新技術集成及優化裝備配置,一場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提昇行動正在龍江大地漸次展開。目前,全省已有15個縣達到農業部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標准。
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使命艱巨,任重道遠,憑借150多萬臺拖拉機、1300多個現代農機合作社的底氣和實力,『大農機』在黑土地上縱橫馳騁,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