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俄羅斯在魂 中國在心
2021-07-19 11:14: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俄間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其中,兩國傳統音樂交相輝映,互通互融。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胡桃夾子》《睡美人》以及廣受歡迎的《卡林卡》《喀秋莎》《紅莓花兒開》早已融入了中國日常音樂表演的節目單。生活就是一場合唱,大國之間文化交流的歷史由一個個人來創造。

  左貞觀——西洋樂器與中國民樂的完美融合

  俄籍華裔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左貞觀,1945年生於上海。16歲的他搬到西伯利亞的外祖母家,從此開始了音樂學院的求學生涯。他考入了伊爾庫茨克音樂學院大提琴班,而後又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畢業後,他成為一名作曲家。2017年,著有《俄羅斯音樂家在中國》一書,其中詳細記載了自20世紀初至今的中俄關系發展的漫長歷史。

  只有那些真正喜歡音樂並願為之奮斗的人,纔能把音樂當職業。對他而言,音樂是一種呼喚,也是他一生的事業。他能夠熟練地將西洋樂器與中國傳統樂器的聲音進行完美融合,並獲得廣泛認可。左貞觀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交響樂《小河淌水》(又稱《少女與龍王》),改編自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一首民歌。

  尤裡·希什金——奇妙的中國之行

  自1991年起,俄羅斯聯邦榮譽藝術家、世界手風琴家聯合會名譽副主席、羅斯托夫國立室內樂團獨奏藝術家尤裡·希什金開始了與中國的合作。

  尤裡·希什金表示,『我有幸來到中國,完全是受到我國著名手風琴家、音樂教育家姜傑先生的影響。姜傑先生是中國第一所手風琴學校的校長。他是校長,也是老師;他是藝術家,也是商界精英。上世紀90年代,他設立了中國第一屆國際手風琴藝術節,邀請了俄方演奏家——遺憾的是,有些人出遠門了,有的生病了。最終,我去了,成為了第一位訪問中國的蘇聯手風琴演奏家。令我十分不可思議的是,3000人的禮堂,竟座無虛席!』

  他說,2006年,當他第一次在上海音樂學院演出時,音樂學院的副校長在致辭中表示,『15歲那年,我和父親飛到北京,參加尤裡·希什金的音樂會,現在我30歲了。音樂學院決定邀請這位音樂家來做上海音樂學院的名譽教授。』

  尤裡·希什金曾滔滔不絕地談起中國人民的熱情好客。第一次到訪中國時,姜傑先生為他安排了一系列日程——與文化部部長會見、參觀工廠、六小時的訪談、大師班授課……他曾乘坐帶有蘇聯和中國國旗的汽車穿城而過。據他回憶,『當時到訪中國的還有其他國家政治、經濟領域的高級代表。如此盛況給我一種錯覺,仿佛我與英國第50任首相約翰·梅傑一樣,受到了同等禮遇』。從那以後,尤裡·希什金經常訪問中國。在30年間,他與姜傑在中國各地舉辦了近100場音樂會。

  奧克桑娜·雅科夫列娃——目之所及,皆為音樂

  『哥薩克圓舞曲』歌舞團是羅斯托夫國立室內樂團的下屬團體。2012年6月,『哥薩克圓舞曲』歌舞團代表羅斯托夫州參加了中國『俄羅斯旅游年』框架內的『俄羅斯文化節』。帶隊赴華的羅斯托夫國立室內樂團經理奧克桑娜·雅科夫列娃分享著自己的西安之行,『表演的節目包括舞蹈和俄語歌曲,我們還額外准備了中文歌曲,因為中國人非常喜歡《莫斯科郊外的夜晚》這首歌。此外,我們還將頓河畔歌舞表演帶到了「俄羅斯文化音樂節」上』,在雅科夫列娃眼中『中國人民熱情善良,陪同我們品嘗當地美食、參觀博物館,秦始皇陵墓內的兵馬俑令我們嘆為觀止』。

  我們之所以能來中國演出,完全得益於我們羅斯托夫州州長戈魯別夫先生。州長先生非常支持拓展中俄兩國文化合作的各類舉措。

  雅科夫列娃以一位職業音樂人的目光,細致入微地觀察中國,『和俄羅斯人一樣,中國人永遠都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以微笑面對生活,真誠地與他人交流,開心的時候哈哈大笑。中國的晨練、廣場舞、健美操、放風箏,在我眼中就是流淌的音樂』。

  雅科夫列娃十分喜歡中國的茶文化,在她眼中,『茶道是一門令人愉悅的藝術。品茶的禮儀蘊含著深遠的含義,可以平靜身心,療愈傷痛,沈淀自身,積蓄力量。而且,品茶時一定要欣賞傳統的中國古典音樂,音樂甚至比茶藝本身還要引人入勝。周圍的鳥語啁啾、溪流潺潺、風吹林木與精美的茶具、充滿中國古風的書畫相得益彰,共同描摹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又飽含生命律動的圖景。身處其中,手捧香茗,感受著人在草木中的芬芳與沈靜。如此茶道、茶藝,比世界上任何一種音樂都能引人入勝,令我在心中不斷喝彩』。

  亞歷山大·科隆塔耶夫——『音樂之都』哈爾濱

  2016年,應哈爾濱邀請,『頓河人』民族樂團前來參加『國際手風琴周』音樂節。據功勛藝術家亞歷山大·科隆塔耶夫回憶,『音樂節在久負盛名的哈爾濱音樂廳舉行,音樂廳可容納2000名觀眾。演奏時無需麥克風,有專門的聲音捕捉器和分配器創造特殊的音響效果』。

  他說,『在演出會場附近的街區,我和幾位同事遇到了近50名拿著手風琴的孩子。接下來,我們都自發地加入了這場快閃行動。孩子們訓練有素,邊走邊演奏俄羅斯樂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孩子們遞給我同事一臺手風琴,她開始演奏,我來歌唱。在場的中國人對這些旋律十分熟悉,隨著歌聲和琴聲,有人輕聲伴唱,有人駐足聆聽……這一切就發生在大街上,那麼自然,那麼不可思議……我們走在大街上,隨時隨地能聽到商店裡傳出的俄羅斯歌曲《卡林卡》《紅莓花兒開》……』

  文化交流是了解一個國家的最佳途徑。得益於中俄兩國政府的共同推動,兩國文化繁榮發展。70多年來,中俄兩國的外交關系經受了艱辛的考驗,歷久彌堅,如今更是達到歷史最佳水平,更加成熟穩定。相應地,中俄文化交流必將在此背景下乘勢發展,開啟新的征程。

  作者:羅斯托夫國立室內樂團信息政策與廣告部編輯   別洛索娃·娜傑日達達尼利基·葉卡捷琳娜

責任編輯: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