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凝聚紅色動能 涵養文明鄉風
2022-05-11 15:25: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湯原縣湯原鎮北靠山村是國家一類革命老區,戴鴻賓、高慶雲等抗聯英雄都曾在這裡生活和戰斗過,紅色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村黨支部以強堡壘、傳精神、樹新風、亮家園、興產業為工作方針,向著建設富強、文明、和諧、美麗的北靠山村努力奮斗。

  傳承『紅色』基因,加強支部建設,建強戰斗堡壘

       一是學黨史,強陣地。全力打造『黨群服務中心』,常態化開展黨員奉獻日活動,為全村黨員、群眾提供領辦代辦、文體娛樂等服務,把村級黨組織打造成傳承紅色文化、引領乾事創業的堅強陣地。二是辦實事,亮承諾。實施黨員設崗定責『動車黨建』管理模式,將28名在家黨員劃分到鄉風文明建設等6個示范崗,把村民的身邊事、揪心事、煩心事辦好,引導黨員爭做鄉風文明建設的引領者、推動者、實踐者。三是開新局,促振興。把產業振興作為總引擎,推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推進鄉村振興新征程上奮力開新局、見實效。

木耳大棚。

  講好『紅色』故事,傳播『抗聯』精神,激發奮進動力

       一是講歷史故事。2015年,村黨支部籌備建設紀念館,向各家各戶征集歷史故事。村民們在茶餘飯後聚到老書記裴志偉家的炕頭上,喝幾口熱茶,將靠山屯的歷史故事口口相傳。2016年,全省首家村級革命老區紀念館——北靠山革命老區紀念館拔地而起,由老乾部、老鄉賢等組成的宣講隊伍在紀念館就地開課。漸漸地,『聽故事』越來越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二是看發展變化。村『兩委』將近年來靠山屯發生的故事,匯編成冊,命名為《山屯老屋故事匯》。村民們也將『故事匯』中的『捍衛西北溝』等內容改編成劇本,在大舞臺上演,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三是傳時代聲音。2019年3月,北靠山村做為湯原縣第一批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站竣工落成,依托實踐站,不斷豐富《山屯老屋故事匯》的內容和形式,拉近與群眾的距離,搭起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的橋梁,提振精氣神兒,激發奮進動力。

  發揚『紅色』傳統,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

       一是學紅嫂,見行動。一代代北靠山婦女將送子參軍、縫制軍衣的『紅嫂精神』作為寶貴精神財富。走進新時代,村婦聯帶領廣大婦女同胞繼承和發揚『紅嫂精神』,爭做致富帶頭人,帶領鄉親父老擺脫貧困、共奔小康,傳播正能量、倡導新風尚。二是轉觀念,育英纔。自2018年起,北靠山村創新開展『金榜題名紅色之旅』活動,共同慶祝莘莘學子取得的優異成績,引導村民以節儉、文明的方式表達喜悅之情和感恩之心,從自我做起,做文明新風的推動者。三是志願行,比奉獻。建立巾幗文藝、黨員先鋒、生態巡查3支志願服務隊,依據志願者服務時長和作用發揮情況,評選表彰優秀志願者,引導村民主動參與到志願服務事業中來,爭做優秀志願者、助力鄉村新發展。

湯原鎮村史館。

  築牢『紅色』陣地,改善村容村貌,點亮宜居家園

       一是落實『七有』,夯實基礎。通過修建室內公共衛生間,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造健身廣場及百姓大舞臺,設立實踐站標識、宣傳展板,雕刻浮雕牆,合理投放垃圾箱,協同推進讓文明之花開遍大街小巷。二是實現『三化』,改善環境。將村內道路重新硬化,排水溝全部整修並鋪蓋水泥板,道路兩邊安裝景觀路燈,栽滿花草灌木,全面提昇硬化、綠化、亮化水平。三是促進『七無』,保障成效。通過發放倡議書、標語上牆、評先創優等舉措,提高村民參與環境整治行動的自覺性,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做到無垃圾亂倒、無糞便亂堆、無禽畜亂跑、無柴草農機亂放、無亂搭亂建、無黑臭水體、無亂砍亂伐現象。

湯原鎮紅色歷史文化牆。
鄉風文明試點村標識。

  挖掘『紅色』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孕育富足鄉村

       一是整合資源創品牌。積極推動紅色資源與旅游產業相結合,建立以『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打造具有村域特色的紅色旅游品牌,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激發新活力。二是爭取項目優結構。村黨支部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對上爭取項目和資金支持,大力發展果蔬采摘、餐飲民宿等項目,引進方圓國際旅游公司入駐,實現『引進一個、帶動一批,發展一個、輻射一片』的疊加效果。三是壯大產業增收入。發展村內土地租賃、蔬菜暖棚、食用菌種植等六大產業,實現了集體、村民『雙增收』的目標,助力鄉村振興,孕育文明鄉風。

責任編輯:王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