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聚焦高質量發展 為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貢獻智慧
2019-01-29 09:41:2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華雷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期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纔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前進。黑龍江要振興發展,首先要大力弘揚黑龍江優秀精神,把乾部群眾的精氣神提振起來,把熱愛龍江、建設龍江的熱情乾勁激發起來,彰顯新時代龍江兒女的精神風貌。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龍江兒女用汗水、鮮血甚至生命創造了輝煌業績,也形成了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一系列寶貴精神財富。它們雖然出現於不同時代、不同行業,擁有不同的內容,但卻擁有共同的核心思想,貫穿著共同的價值主線,即愛國奉獻、開拓創業、奮斗自強、開放包容。弘揚黑龍江優秀精神對於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提振乾部群眾精氣神具有重大意義。

  深挖黑龍江優秀精神的深刻內涵

  一是愛國奉獻。黑龍江的早期開發史就是一部保家衛國史。新中國建設初期,黑龍江無私奉獻,支援全國建設。它是祖國的乾部基地,為解放區建設輸出了大批乾部;它是中國的資源寶庫,為祖國建設貢獻了大量的物質資源;它是中國現代工業、農業的試驗場,為國家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培養了大批管理人纔和技術人纔。黑龍江人始終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祖國需要,黑龍江人責無旁貸。二是開拓創業。我們的先輩『向荒原要糧』,硬是將沼澤湖泊開拓成為億畝良田,過去的北大荒已經成為全國最大商品糧基地;石油工人在沒有條件中創造條件,在鹽鹼的土地上,建成了中國第一、亞洲第三、世界第十的大油田;林業工人深入大小興安嶺,在高寒禁區挑戰生命極限,開闢了中國最大林業基地,為國家提供了四分之一的原木。三是奮斗自強。先輩們的奮斗業績,強化了今天黑龍江人的自信心、自豪感。大慶油田向地球深處要能源,不斷進行科技創新,推進技術改造,高產穩產不斷改寫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記錄;作為糧食主產區,黑龍江不斷改革管理體制、調整種植結構、推廣農業科技、推進農業現代化,糧食產量逐年快速增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面對油煤糧木傳統產業持續集中負向拉動的嚴峻挑戰,奮力爬坡過坎,攻堅克難,各領域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打開對外開放大通道,黑龍江改革開始向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持續深入,開放開始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漸次展開,黑龍江發展出現了新面貌。四是開放包容。黑龍江的開發建設史也是一部地域開放、人際包容的歷史。黑龍江向國內開放,也向世界開放。開放的歷史造就了黑龍江人包容的品性。長期以來各個民族文化相融、和諧共生,各方移民開發建設、利益與共,開放包容成為黑龍江文化的核心內容,流淌於黑龍江人的血液之中,也成為黑龍江人特有的情懷。

  傳承黑龍江優秀精神,凝聚振興發展的精神力量

  弘揚黑龍江優秀精神要堅決破除狹隘地域局限、樹立全局世界眼光。跳出龍江看龍江,站在全國看龍江,面向世界看龍江,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眼觀大局、服從大局、維護大局,在大局中思考、在大局中行動,從不同維度審視優勢和短板,以更大格局推進振興發展,自覺承擔起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和產業安全的責任。弘揚黑龍江優秀精神要緊抓開拓創業這條主線,開創創新創業新局面。要從條條框框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破除頑瘴痼疾禁錮、打破利益固化藩籬,以更有力的舉措和辦法推進改革,構建有利於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只要有利於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於加快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有利於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有利於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有利於調動保護廣大乾部積極性,就要堅決改、大膽改。弘揚黑龍江優秀精神要突出奮斗自強這個核心,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要從看攤守業求穩中解放出來,展現奮發有為的風貌。龍江的事業是靠奮斗出來的,新時代龍江振興發展同樣需要龍江人的奮斗自強。要銳意進取、真抓實乾、埋頭苦乾,增強爬坡過坎的壓力感、奮勇向前的使命感、乾事創業的責任感,務實求變、務實求新、務實求進,依靠自己的奮斗拼搏建設美麗的龍江家園。弘揚黑龍江優秀精神要發揚開放包容這個品質,增強凝聚力和吸引力。要從封閉孤立束縛中解放出來,彰顯開放包容的情懷。要以戰略眼光謀劃對外開放,主動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抓住周邊開放大機遇;主動融入東北振興發展大戰略,形成東北地區協同發展合力;主動融入與東部地區對口合作,在南北互動交流中發展,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開放的政策、更加開放的環境,打造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形成龍江開放、合作、共贏發展良好氛圍。

  (作者系省委黨校(省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主任、教授)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禹

【專題】解放思想推動高質量發展大討論